美文网首页
《随园诗话》通注(4·66)

《随园诗话》通注(4·66)

作者: 真老实人_425a | 来源:发表于2025-01-24 19:30 被阅读0次

【原书卷四·六六】

己未殿试,予同年云:“霓裳三百都输我,此处曾来第二回。”盖试鸿博曾在保和殿也。同征蘧云墀曾与章藻功太史蒋文肃相公,同时角逐名场,而流落不偶,誓不登科不娶妻;寓京师晋阳庵五十余年而卒。康熙庚子北闱副车。妻年五十,竟以处女终。余有诗吊之云:“五十四年萧寺老,终身一曲《雉朝飞》。”云墀名骏,常熟人。云墀七十生日,金江声观察同人携樽晋阳庵,即席赋诗云:“卅年京洛已成翁,经学人推馯子弓。酒熟漫将孤影劝,诗成先拣妙香烘。龛灯清昼同弥勒慧业前生定玉童天眼视君多道气纷纷真愧可怜虫。”

圌东张学林为京江相公之孙,守河南时,云墀荐余司记室事,公欣然相延。余以道远,不果往。记其赠蘧云:“征尘才拂卸行縢,亟叩禅扉访旧朋。七度春明惟剩尔,卅年萧寺竟同僧。卖文自昔家悬磐爱士于今局似冰。我亦栖栖行役二毛相对感鬅鬙。”公暮年升观察,阅河工,惫甚。有女六岁,泣曰:“爷何不归家?”婢戏云:“作官岂不好耶?”女答曰:“大家原好,爷一个独苦耳。”公凄然泣下,赋诗云:“恩重难抽七尺身,愧她黄口语酸辛。”

己未,指乾隆四年,1739年。是年,袁枚中进士。

殿试,音diàn shì,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是唐、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详见《<随园诗话>通注(4·41)》。

傲,音ào,释义:1、傲慢而轻视。《韩非子·六反》:“民慕其利而傲其罪。”《南史·萧子显传》:“恃才傲物。”又如:傲俗(蔑视俗人);傲上(对上倨傲) 2、藐视,不屈:傲然。傲霜斗雪。

同年,音tóng nián。古代科举考试同科中式者之互称。唐代同榜进士称“同年”,明、清乡试、会试同榜登科者皆称“同年”。详见《<随园诗话>通注(2·57)》。

霓裳,音ní cháng,指神仙的衣裳。相传神仙以云为裳。《楚辞·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元·袁桷《甓社湖》诗:“灵妃夜度霓裳冷,轻折菱花玩月明。”在本条诗话中,代指神仙,喻指新科进士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鸿博,指博学鸿词,也称为博学宏词科,简称词科,是科举考试中的一种制科,旨在选拔博学能文之士。这一科目在唐开元年间首次设立,称为“博学宏词”,用于选拔能够撰写文章的人才。到了宋朝,由于科举考试内容偏重于经义和策论,导致考生语文水平下降,朝廷感到起草诏书、诰命等应用文书的人才匮乏,因此在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设置了此科。在清朝,康熙十八年(1679)与乾隆元年(1736)曾举行博学鸿词科考试。因乾隆名弘历,“宏”字的音形义与“弘”相近,故将“宏”改为“鸿”,因此也被称为博学鸿词。考试内容涵盖诗、赋、论、经、史、制、策等,不限于秀才举人资格,只要是督抚推荐的,不论是否已经出仕,都可以到北京参加考试。考试通过后即可任命为官,这一制度对清朝的文官选拔和政治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保和殿,音bǎo hé diàn,又称谨身殿、建极殿等,位于紫禁城内。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嘉靖年间重修,是外朝三大殿之一。   清乾隆年间,保和殿开始用于举行殿试。详见《<随园诗话>通注(4·43)》。

同征,音tóng zhēng,指一同被征召参加朝廷考试的人。在《随园诗话》中,均指与袁枚一同参加乾隆元年(1736)的博学鸿词科考试的人。

蘧云墀,即蘧骏(生卒年不详),常熟人。其他不详。袁枚《怀人诗·其二十六》:(原注:蘧云墀。七十未婚)。儒林真似丈人稀,誓不成名娶不归。五十四年萧寺老,终身一曲雉朝飞。按:蘧,音qú,春秋时有卫国人蘧伯玉。

章藻功(生卒年不详,约康熙五十年,1711年前后在世),字岂绩,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幼承家学。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及第,改翰林院庶吉士。在官五月,即引疾归,事母终身。章藻功与陈维崧、吴绮皆以骈文有名,以新巧胜。著有《思绮堂集》。

太史,音tài shǐ,官名。明清时对翰林的别称。详见《<随园诗话>通注(1·23)》。

蒋文肃,即蒋廷锡(1669—1732),字酉君、杨孙,号南沙、西谷,又号青桐居士。江苏常熟人。清康熙、雍正时官员、画家。雍正十年(1732)卒于任内。谥文肃。详见《<随园诗话>通注(2·47)》。

名场,音mínɡ chǎnɡ,释义:1、名流会聚之所。唐·章孝标《钱塘赠武翊黄》:“曾将心剑作戈矛,一战名场造化愁。”唐·王勃《绵州北亭群公宴序》:“昔往东吴,已有梁鸿之志;今来西蜀,非无张载之怀。况乎践名场,携胜友。风月无几,琴酒俄乖。”蒋青翊注:“名胜之场。”2、指科举的考场。以其为士子求功名的场所,故称。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许棠》:“既久困名场,时马戴佐大同军幕,为词宗,棠往谒之,一见如旧交。”清·薛雪《一瓢诗话》卷七九:“作诗非应举,何必就程式?热赶名场之人,岂有好诗好文哉?”3、泛指追逐声名的场所。金·元好问《伦镇道中见槐花》诗:“名场奔走竞官荣,一纸除书误半生。”

流落不偶,音liú luò bù ǒu,偶:遇。飘泊穷困而无人相知。形容潦倒失意,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汉书·霍去病传》:“诸宿将常留落不耦,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宋·陆游《陈长翁文集序》:“得志者司诏令,垂金石;流落不偶者,娱忧纾愤,发为诗骚。”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瑞云》:“甚惜其以绝世之姿而流落不偶,故以小术晦其光而保其严璞。”

登科,音dēng kē。指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唐·裴说《见王贞白》诗:“共贺登科后,明宣入紫宸。”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泥金帖子》:“新进士才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

晋阳庵,乾隆时京师宣武门外寺庙,后废弃。清·朱彝尊《日下旧闻》:“晋阳庵,出宣武门二里多地。庵内有古铜观世音像,高三尺有余。”清·刘桐、于奕正撰《帝京景物略》“嵇山会馆唐大士像”条:“观音古铜身,三尺,不以髹塑,不以金涂饰,妙相慈颜端若,而丈夫概具,磊磊然也。下刻大唐贞观十四年尉迟敬德监造字。旧供宣武门外晋阳庵,庵废,内侍朱移像受水塘,创古佛庵供之。庵今又废,像复移置嵇山会馆也。”

康熙庚子,指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

北闱,音běi wéi,明、清时期科举制对顺天乡试的通称。科举时代,举办乡试的地点为包括京城在内的全国各省省城,其中有两个地方的乡试重要性相对较高,一个是在北京举办的顺天乡试,称为“北闱”,另一个是在南京举办的江南乡试,称为“南闱”。一般各地的乡试只允许本地考生参加,而北闱乡试则是全国秀才都可以报名。但北闱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即考试的第一名必须为直隶省人,第二名必须为南方人,分别称为“北元”和“南元”。

副车,音fù chē,释义:1、皇帝的后车,与“副辂”、“副乘”同。《史记·留侯世家》:“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索隐:“汉官仪天子属车三十六乘,属车即副车,而奉车郎御而后从。”《汉书·张良传》:“误中副车。”师古注:“副为后乘也。”2、乡试之副榜贡生,亦称副车。清·梁章钜《称谓录·副榜·副车》:“今以举人为公车,其以副车称副榜,固其所也。”

萧寺,音xiāo sì,意思是僧寺、寺院。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梁武帝造寺,令萧子云飞白大书‘萧'字,至今一‘萧'字存焉。”后因称佛寺为萧寺。

《雉朝飞》,音zhìzhāo fēi,古琴曲名。晋·崔豹《古今注·音乐》:“《雉朝飞》者,牧犊子所作也。齐处士,愍宣时人。年五十,无妻,求薪于野,见雉雄雌相随而飞,意动心悲,乃作《朝飞》之操,将以自伤焉。”操,琴曲名。后人依照《雉朝飞》旧题创作了不少诗歌。尤以李白之作最为著名。李白《雉朝飞》此诗寄寓年岁迟暮,仕宦无望的感慨。全诗可分为两段。前八句写鳏夫采薪所见;后六句写奏乐所悲。其诗句“枯杨枯杨尔生稊,我独七十而孤栖。弹弦写恨意不尽,瞑目归黄泥。”与蘧骏的境遇十分相似。

金江声,即金志章(约1723前后在世),初名士奇,字绘卣。钱塘(今杭州)人。清才渊雅,耽诗,与杭世骏、厉鹗齐名。雍正元年(1723)举人。由内阁中书迁侍读,出为直隶口北道。详见《<随园诗话>通注(3·64)》。

观察,音guān chá,古代官名“观察使”的简称,全称为观察处置使。清时道员的职权与唐观察使类似,故清代道员别称“观察”。详见《<随园诗话>通注(1·30)》。

同人,音tóng rén,亦作“同仁”。原指志趣相同、追求共同目标的人。后来,同人逐渐演变为指同好、同道之人。

携樽,音xiézūn,为“携樽挈酒”的省略语。指带着酒具和美酒去友人宅邸,或去山野佳景处,相聚在一起共享品味美酒。樽,是一种盛酒的器皿,指代酒壶。宋·郑獬《寄题辰州沅阳馆》诗:“携樽听鸣泉,便可倾佳酿。”

京洛,音jīng luò,亦作“京雒”。原意为“京城洛阳”,因洛阳从夏代开始频繁作为都城,历十三代都会,后代多有沿用。后世则用“京洛”泛指国都,如东晋南朝指建康(今南京),清朝、现代则指北京。唐·卢照邻《送梓州高参军还京》“京洛风尘远,褒斜烟露深”,指大唐东都洛阳。北宋·王安石《次韵酬宋中散》“超然京洛谅难双,处在家庭誉在邦”,指汴京(开封)。南宋·陆游《寓叹》“旧时京洛尘埃面,今作江湖风月民”,则指临安(杭州)。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寅恪《报载某至重庆距西安事变将十年矣》诗有“铁骑飞空京洛收”句,指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

经学,音jīng xué,研究儒家经传的训诂与阐扬义理的学术。《后汉书·卷五七·刘瑜传》:“瑜少好经学,尤善图谶、天文、历筭之术。”儒家经传,一般是指儒学十三经,亦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经学研究的工作,主要就是注疏经书。所谓“注”,就是对经书字句的意义等加以解释,但有些注因为太简要或年代久远,因此后人为注再作解释,称作“疏”。除了注疏之外,其他如“解”、“考证”、“集解”、“正义”等等,名虽不同,但作法大多类似,都是对于经书的一字一句详加研究,希望能了解它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馯子弓,音hán zǐ gōng,即馯臂子弓,姓馯,名臂,字子厷,又作子弓。楚人。《易》的传人。《汉书·传·儒林》:“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装。及秦禁学,《易》为筮卜之书,独不禁,故传受者不绝也。”译文:鲁国人商瞿字子木,他受业《周易》于孔子,随后教授鲁国人乔庇字子庸,乔子庸教授江东人馯臂字子弓,馯子弓教授燕国人周丑字子家,周子家教授东武人孙虞字子乘,孙子乘教授齐国人田何字子装。到了秦国禁学时,《周易》被列为卜筮类的书籍,没有被禁止,所以才流传下来没有断绝。按:馯,罕见姓氏,《姓苑》:“春秋时,楚有馯姓。亦作馯臂氏。”清·陈廷炜《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音‘寒’;又音‘悭’。楚有馯氏,当以馯臂为氏。”

龛灯,音kān dēng,释义为佛龛、神龛前的长明灯。唐·温庭筠《宿秦生山斋》诗:“龛灯落叶寺,山雪隔林钟。”

弥勒,音mí lè,佛教菩萨名,梵文Maitreya的音译,意译慈氏。在佛教传说中,弥勒菩萨是从佛受记(预言),将来为继承释迦牟尼佛位置成为未来佛的菩萨。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等记载,弥勒原出身于婆罗门家庭,后成为释迦牟尼佛弟子,先于佛入灭,上生于兜率天内院,经四千岁(据称相当于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岁)后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广传佛法。中国一些寺庙中供奉的笑口常开弥勒像,依据的是五代时的契此和尚。因传说其人是弥勒化身,所以后人塑造像供奉。

慧业,音huì yè,佛教语,指智慧的业缘。《维摩经·菩萨品》:“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於慧业。”《宋书·谢灵运传》:“太守孟顗事佛精恳,而为灵运所轻,尝谓顗曰:‘得道应须慧业文人,生天当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顗深恨此言。”

玉童,音yù tóng,在此指仙童。晋·王嘉《拾遗记·燕昭王》:“西王母与群仙游员邱之上,聚神蛾以琼筐盛之,使玉童负筐以游四极。”唐·王维《赠焦道士》诗:“缩地朝珠阙,行天使玉童。”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一:“蚕吐五采,双双玉童,树发寳盖,清谈梵宫。”

天眼,音tiān yǎn,释义:1、佛教所说五眼之一。又称天趣眼,能透视六道、远近、上下、前后、内外及未来等。《大智度论》卷五:“于眼,得色界四大造清浄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麁,若细,诸色无不能照。”2、指天神之眼,归属道教。天眼是二郎神的标志,也称天目。明嘉靖三十四年《二郎宝卷》中记载二郎有天眼,原文:“天眼开,观十方,如同手掌。极乐开,斗牛宫,都在目前。常显化,天宫景,无边妙意。明历历,才看见,景致无边。”3、古人有日、月乃天之眼睛之说。诗文中常用以指月亮。明·刘基《次韵石末公七月十五夜月蚀诗》:“不知妖恠从何来,惝恍初惊天眼昳。”

道气,音dào qì。释义:1、僧道修行的功夫。唐·白居易《予与故刑部李侍郎早结道友》诗:“从哭李来伤道气,自亡元后减诗情。”宋·惠洪《食菜羹示何道士》诗:“鲜肥增恶欲,腥膻耗道气。”2、超凡脱俗的气质。南朝·陈·徐陵《天台山馆徐则法师碑》:“法师萧然道气,卓矣仙才。”唐·杜甫《过南邻朱山人水亭》诗:“看君多道气,从此数追随。”

纷纷,音fēn fēn,在此的意思是众多貌。晋·陶潜《劝农》诗之三:“纷纷士女,趋时竞逐。”宋·苏轼《论会于澶渊宋灾故》:“春秋之际,何其乱也。故曰春秋之盟无信盟也,春秋之会无义会也。虽然,纷纷者天下皆是也。”在本条诗话中,“天眼视君多道气,纷纷真愧可怜虫。”意思是,天眼看出你身上有不同于常人的卓越气质,而我们众多的人自己惭愧是可怜虫啊。

圌东,即张学林(生卒年不详),字念耕,号圌东。丹徒人。诸生,历官河南河陕汝道(河陕汝道:全称为分巡河陕汝道,领河南府、陕州直隶州、汝州直隶州,驻陕州)。著有《圌东学诗》。

京江相公,即张玉书(1642—1711),字素存,号润甫,又号京江。江苏丹徒(今江苏镇江)人。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著有《三征纪略》、《张文贞公集》、《外集》等。详见《<随园诗话>通注(2·55)》。

河南,此处指清代河南省河南府。清代置河南府,隶属河陕汝道,府治洛阳。雍正二年(1724)后辖洛阳、偃师、宜阳、新安、巩县、孟津、登封、永宁、渑池、嵩县共10县。洛阳(洛邑)东周时为国都。秦置三川郡,郡治在雒阳(洛阳)。西汉时析三川郡,东部为河南郡,西部属弘农郡。河南从此成为地名,河南郡、河南尹、河南府,都特指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洛阳地处黄河以南,中原腹地。《史记·货殖列传》载:“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这里的“河”指黄河,而河东、河内、河南谓“三河”,是以黄河为坐标界定的区域,中华初始文明皆集中发生在该地区。具体来讲,河东指山西省大部,河内指焦作一带(包括洛阳市吉利区),河南则指洛阳。本条诗话中“守河南”,是指张学林任河南府知府。

记室,音jì shì,古代官职。东汉置,诸王、三公及大将军府都设记室令史,负责撰写章表文檄。南北朝直到唐宋据此设置记室参军事,明代以后废除。在本条诗话中,“记室”是管理文书资料的幕宾,属于私人聘请的秘书一类。

不果,音bù guǒ,释义:1、没有结果。清·朱琦《北堂侍膳图记》:“余以宦游京师,太宜人远道不果来。”2、不果决。《国语·吴语》:“莫如此志行不果。”韦昭注:“果,勇决也。”本条诗话中的“不果往”,意思是未能前往。北宋·黄庭坚有诗《叔诲宿邀湖上之游以故不果往》,清·张英有诗《姚天池邀游山园雨不果往》。

行縢 ,音xíng téng,意思是绑腿布;喻远行。《诗·小雅·采菽》“邪幅在下”郑玄笺:“邪幅,如今行縢也。逼束其胫,自足至膝,故曰在下。”《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蒙阴赊贳,为兵作绛衣行縢。”宋·陆游《夜话赠华师》诗:“犹能遍参在,为我买行縢。”清·程思泽《索炬叹》诗:“官符夜下鸠丁男,明日行縢舁贵官。”

禅扉,音chán fēi。释义:1、禅房。唐·戴叔伦《越溪村居》诗:“年来晚客寄禅扉,多话贫居在翠微。”2、指佛寺之门。清·陈维崧《花心动》词:“叩罢禅扉谁应?剩花底经幡,烟中斋磬。”清·唐孙华《同宪尹步至虎丘禅院观玉兰花》诗:“觅径入禅扉,幽芬袭几席。”

春明,音chūn míng,指唐都长安春明门,因以指代京都。清·吴祖修《书梅村诗后》诗:“梦回龙尾醒犹残,重入春明兴转阑。”清·顾炎武《与苏易公》:“即至春明,料必上陈情之表。”本条诗话中的“七度春明惟剩尔”,应是指张学林为官多年,七次到京,只剩下你这位老朋友了。

悬磬,音xuán qìng,形容空无所有,极贫。亦指悬挂着的磬。《国语》卷四《鲁语上》:“室如悬磬,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三国·吴·韦昭注:“悬磬,言鲁府藏空虚如悬磬也;野无青草,旱甚也。”唐·柳宗元《哭吕衡州》诗:“三亩空留悬罄室,九原犹寄若堂封。”宋·王禹偁《陈情表》:“四海无立锥之地,一家有悬磬之忧。”

爱士,音ài shì,应该受到尊重爱护的士子。有成语“敬贤爱士”,意思是尊重和爱护有才德的人。《晋书·张轨传》:“实字安逊,学尚明察,敬贤爱士,以秀才为郎中。”

栖栖,音xī xī。释义:1、忙碌不安貌。《诗·小雅·六月》:“六月栖栖,戎车既饬。”朱熹集传:“栖栖,犹皇皇不安之貌。”《论语·宪问》:“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2、孤寂零落貌。唐·白居易《胶漆契》诗:“陋巷饥寒士,出门甚栖栖。”清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君不见,栖栖穷巷孤寒儒,此时此际如苦荼。”

行役,音xíng yì,旧指因服兵役、劳役或公务而出外跋涉,亦泛称行旅、出行。详见《<随园诗话>通注(3·24)》。

二毛,音èr máo,意思是斑白的头发,常用以指老年人。《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杜预注:“二毛,头白有二色。”

鬅鬙,音péng sēng,指头发散乱貌,喻山石花木等参差散乱。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上》:“忽见一小鬼鬅鬙,头长二尺馀。”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法云寺》:“过金山口二十里,一石山,鬅鬙然。审视,叠千百石小峯为之,如笋张箨。”

观察,音guān chá,古代官名“观察使”的简称,全称为观察处置使,唐代后期出现的地方军政长官。清·乾隆十八年(1753)废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官号,改设分守道和分巡道,分守道、分巡道多加兵备衔,长官皆称道员,俗称道台。清代道员的职权与唐代观察使类似,故清代道员别称“观察”。详见《<随园诗话>通注(1·3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园诗话》通注(4·6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xiku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