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一个要强的人,虽然她并没有读多少书,但是在很多事情上却是很有预见性的,辛苦勤劳一生的母亲,却是一个心灵极有韧性的人,是我最敬重的,尤其是在对待儿女求学读书这件事情上。
曾记得上世纪末80年代,那个时候的家庭经济能力本来就低,父母身为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老实本分,勤勤恳恳从土地上挣点血汗钱,不会做生意。再加上我们三兄弟读书,在现在看来学费可能并不算贵,小学也就一两百块钱,虽然还勉强支撑,然而,兄弟三人的学费,对本就是省吃俭用的父母,主要一买菜为生的母亲,更是雪上加霜。也就在大哥读初中的第一年,因为要交试卷费20多块钱,回家向父母要,但一时拿不出来,回到学校又不好意思向老师说,最后干脆就不去学校了。本来大哥学习成绩非常好的,但是因为这个事情,也就此中断学业回家务农了,当时母亲也心里很难过,但是却是因为家里三个孩子读书都要钱,不得已,就有苦只要往心里咽,最终也只有默认了此时。再加上大哥是家里的老大,又能多少在家里帮父母分担些家务。事后,村里教过大哥的数学老师,还来过家里和父母谈过,说大哥成绩很好,好好读完初中,将来一定会有好的前程的,劝父母还是克服暂时的困难,让大哥返校继续上学,但是,大哥还是坚持不去了,也就此罢休了。很多年后,不管是父母还是曾经教过大哥的老师,都在说这个事情。尤其是母亲,心里很有对不起大哥的愧疚。尤其是大哥辍学后,小小年纪就为了我和小弟的读书帮衬着父母操持家务挣钱养家糊口,即便早早成家的他,依旧是分家不分业,挣钱大部分是花在我们兄弟俩的读书上。
有了大哥的这个辍学,母亲一直心中记在心上,也因此有了很大教训。后来,到了我读高中,小弟读初中,学费的增加,更是让老实本分的父母喘不过气来,尤其是母亲,每天起早贪黑辛苦买菜一分一厘地攒钱,有时候饿了也只吃点家里带的冷饭冷菜打发肚子,舍不得买个包子吃,因为,母亲深深知道,口袋里的钱是两个儿子学费,而且还远远不够,剩下的“大窟窿”害得到处去借。对于借钱这个“告诉人”没面子的事,脸皮薄的父亲一向是不出面的。所以,没到开学前的八月份,母亲一面是把家里能卖的东西都想尽法子变现攒学费,还有就是在村里可能借到钱的人家
那里去跑腿,不管能否借到,母亲都会去,说尽一切好话,然而,村里人都是知根知底的,所以,尤其要借的钱又是为读书的,大家心知肚明,这钱是过无底洞,借出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收得回,所以,一般都不会答应,仅有几家善良的人家,多少会借点,母亲就是感恩戴德了。每每这样的晚上,回来的时候,母亲虽然心中苦得很,但还是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心中的那块石头也终于落地。最难的是到亲戚那里去借钱,这里说的亲戚也只是母亲那边的兄弟姐妹即我们的舅舅和阿姨那边,因为,父亲这边的兄弟都是有钱不借的,母亲也就只有往自己的那边去想办法,虽然每次都是被自己的哥哥或妹妹质问得痛苦流涕的,但还是“厚着脸皮”忍辱负重地借钱回来。这些事都是我们读书出来后,母亲才告诉我们的。
尤其是到大舅家去借钱,本来大舅就是最不看重给孩子读书这个事的。在他的观念里,读书没有用,所以他的儿女几乎就没有上过学,除了两个表弟上个一两个月后就辍学回家,一个表姐和表妹是真的连学校门抖没有进去过。所以,母亲去借钱的时候,迎接母亲进门的就是大舅那副冷落的面孔,然后,就是说:家里日子都过不了,读那么多书干什么呢?要么就是说,没有钱就不要给他们读书啊。然而,母亲不管舅舅怎样数落和责难,都是默默地听着,也不说借钱的事情,有时候,实在看不下去的舅妈,就在一旁说:不理他,等会我去给你拿钱。每次听母亲说起这些经历,我都试图去想象她在舅舅家的那种窘困落魄的情形,心里的苦楚和无奈,但是为了孩子的读书与未来,再大再多苦,她只是默默忍受一个人独自往心里吞。我不知道,是什么信念支撑了母亲如此坚持苦苦支撑着,但只读了三年小学没有多少文化的母亲,却能深知并始终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也无论任何时候,都用单薄弱小的身体捍卫着“只要孩子能读书,即便砸锅卖铁也要供他们读书”的执念。可以说,正式母亲的这种要强和执着的个性,顶着一切困难,给了我在求学极为困苦的力量。至今我依然深深记得,在高中最后一年里,因为没钱,我一天仅仅买三个包子果腹充饥,依然不忘苦读。
在我读大学的时候,小弟也迎来了小学毕业,由于没有能够考上县二中,是考上镇上的中学。当时,流传着上了县中才可以考上县重点高中或考上好的中专的可能,而镇上初中都是去玩的,很少好好读书的。于是,父母想不让小弟读,刚好,这个时候,小弟的同学中,真正能像他考自己考上镇上初中的也是凤毛麟角的,和他很好的同学,他的父母也是和父母关系较好的,听说小弟不去镇上中学读,就想让父母把小弟的录取通知书让给他孩子去读,于是,父母一时也决定给哪家的孩子那里过去。后来,我反复给父母说:还是让小弟去读,是他自己靠上去的,别人自己考不上,那小弟的录取通知书都要上,我们是小弟凭自己真正能力考上去的还不读,到时候,小弟会怨你们的。母亲反复想了好几天,越来越觉得我说得有道理,最后还是认为我说的是。但是父亲觉得,已经把通知书给了人家了,又不好反悔再去要回来。最后还是母亲心一狠,管不了那么多,毅然把通知书去要了回来。就这样,小弟终于去镇上读初中了,事后,母亲多次跟我说起这事情,觉得自己做的决定是很正确的,要不然是自己害了孩子的一生。三年后,小弟顺利高分考上了省重点商校,也像小学升初中少数几个真正考上的一样,考上中专也是整个他们那一届中而且是近几年来镇上初中最好的一年,“知识改变命运”在我们读书的上个世纪80、90年代,确实是一个只要你真正努力了就可以兑现的承诺。小弟就这样有辍学少年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真正走出农村走上城市广阔天地的一员。
母亲至今,已经进入安享晚年的时期,对于这一切,苦也好,酸也罢,大概也淡忘了,但是如今回想起来,还是感慨万千。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母亲,不仅是给与了我们肉体的人,更是给我们灵魂——知识的人,是她用苦难人生填充了我们人生的无知与空白,是她以要强的个性撑起了我们羸弱的身躯和脆弱的心灵,让我们一步一步走向更精彩的人生天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