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傅雷家书》,喜欢傅雷夫妇和他们的儿子傅聪之间用书信来交流的这种方式,在现代社会估计很少人用笔写信了吧,父母和孩子之间写信就更少了。更羡慕他们之间可以畅所欲言,像朋友般地交流彼此的经历和心情,没有丝毫的隔阂,而我们现在又有多少人可以跟父母坦白地沟通?又有多少能做到彼此理解?
有些是孩子没有做到父母期待担心被责骂或是不想父母操心,选择善意的谎言;有些是父母将孩子保护过度,什么事都亲力亲为连话语权也强了孩子的,让孩子苦闷之至选择沉默;要么是孩子没有办法理解父母的严厉和苦心栽培,而选择对抗.....
父母和孩子都有各自的经历,父母在生活中获得的经验也许会比孩子多,但未必会比孩子丰富。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比之前优越,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但在做一些决策或为人处世方面不见得会比父母周到成熟。最怕父母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所以我们说的都是对的,你得听。也最怕孩子说:现在社会跟以前不一样了,你们是老派思想,要进步。无论哪边说辞,单取一边就容易滋生矛盾,无法将沟通坦诚继续下去。沟通是双向的,得尊重彼此的差异,才能倾听到最真实的声音。
相信现在社会还是有像傅雷夫妇和孩子这样相处的家庭是有的,希望还能有更多:父母对孩子宽严相济,谆谆教诲,孩子能对父母坦诚相告,即使父亲有时的教育过严,也能尊重长辈,和父亲交心交流。
摘录里面一段话傅雷写给儿子的话:“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 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