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股市上面如果非理性的人足够多,那么理性人将被迫按照非理性人的投资方式进行投资。其中的道理是,如果绝大部分人都错误地认为股市在上涨,则将买入股票,推高股价,这个时候头脑再清晰地人也必须跟着买入,否则将来将丧失价格上涨的投资良机。
2.传统的理性假设在现实中并不成立。人的非理性特征会体现在经济决策上,而市场会捕捉并放大这种特征。
案例:健身会所给消费者的三种付费方案:01.按次计费;02.按月支付固定费用并自动顺延合约;03.支付固定年费。显然,如果健身频率足够高,理性的消费者会选择后面两种方案,但研究表明,80%的健身者根本达不到采用第二种方案应有的健身频率,却依然选择了第二种方案。
原因:人的偏好存在不一致性:选择付费方案时,顾客的大脑被自己不畏艰难的高大形象所占据,等到真正决定某天下午是否去健身的时候,这个顾客却更多的被即将到来的健身会产生疲惫感所占据。前者是“理想之我”,后者是“真实之我”。显然,顾客在选择付费方案的时候把自己幻想成了“理想之我”。
这种对自己意志力的过度自信给消费者个人带来了经济上的损失。
帮助新顾客沉浸在“理想之我”的幻觉中,并阻止他们在醒悟过来后反悔是一个巨大的利润点。
利润的存在只会导致行业竞争加剧,直至利润彻底消失。
人们总是会有很多非理性消费。
我们难以抗拒高热量食物的诱惑;我们总是相信自己的运气会比别人好;我们会高估自己未来的能力和收入,市场上就会有人来售卖豪宅,引诱我们去借钱买房;
很多商业行为都是利用人的心理弱点去获利。那么人到底有哪些心里弱点呢?市场竞争的压力会迫使他们以设局和欺骗为手段,诱导顾客花冤枉钱购买自己原本不需要的东西。
我们往往并不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而这个弱点常常会被逐利的商家抓住,并加以利用。欺骗:一种设局使他人达成自己而非他人的意愿的行为。在社会上,拿着钓竿坐等着鱼上钩的人不计其数。根据简单的概率原理,无论我们如何警觉,迟早都会被人“钓”到,无人幸免。
被欺骗者分为两种类型:
心理型的。一种是感性超越了理性;一种是对现实的认知存在障碍,就像在错觉的引导下行动。
商家利用的是消费者的心理弱点和信息不对称获取利润。
只要仔细研究下每一个个体究竟是如何做出决策的,我们就可以发现,人们是多么容易上当受骗。对于这一点,任何有一点社会常识的人都会承认。
那么每一个个体究竟是如何做出决策的呢?搞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很多情况下能避免很多骗局。
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梭罗
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到丹尼尔·卡尼曼,近一个世纪以来,心理学家们一直在以各种方式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人们经常会干一些不符合自身利益的蠢事。
如果我们身上存在某个可以被人利用的弱点,从而能给欺骗者带来超额利润,那么再欺骗均衡中,一定会有某个欺骗者利用这个弱点获取利润。
人类其实也有两种口味:第一种口味是真正对我们有利的偏好,第二种口味使我们实际上选择的不良嗜好。
僧帽猴的例子启示我们:当我们在购物或者做经济有关的决策时,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一只僧帽猴。这只僧帽猴代表了人性的弱点,而所有的营销人员都试图抓抓别人心中的这只僧帽猴获利。由于这些弱点的存在,我们会做出很多对自身不利的选择。
我们内心的僧帽猴与我们真正的需求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们多关注一下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就可以知道每个人心中的那只猴子的影响力有多大。
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正在指挥者逐利者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不良嗜好。
人们只是想得到他们觉得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而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
潜意识在决策中的作用,关注弗洛伊德心理学应用。
营销人员和广告商是“隐形的说客”,他们利用消费者的潜意识操纵它们。
例:保险公司为了迎合顾客追求长寿的愿望,会在广告中呈现病后痊愈的父亲重新和家人站在一起的画面。
人类是非常容易被欺骗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崇尚礼尚往来,习惯于对自己喜欢的人表现友善,不想挑战权威,喜欢随大流。喜欢从一而终,以及我们讨厌得而复失(人类有损失厌恶的倾向)
案例:让多个购买车一起去看房并表示很强的购买欲望,给人一种“不马上买下就会被其他人买走”的紧迫感。
人们往往在某个故事情境下思考当前的问题,因此,最有效的欺骗手段就是把顾客引入一个新的故事情景中去。
人们对待金钱和消费的态度是情绪化的,而非教科书里的那样理想化。人们在决定如何花钱的时候甚至会欺骗自己,一点都不理性。
人们在金钱上的情绪化行为和认知偏差会导致过度消费。
自由市场经济不仅会带来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也会带来那些迎合人性弱点的东西。自由市场上会不停地涌现充满诱惑力的东西。
广告商和营销人员是通过操纵大众的心理活动来让大众接受他们的产品。
人们倾向于用置身故事情境的方式去思考,这种思维原则使人们更容易被操控。如果你把别人讲述的故事,以自己的风格而不是讲述者的风格去转述,你就被他欺骗了。
01.广告商以及营销人员能够挖掘出人性的弱点,使得大众在心理上容易被欺骗。
02.广告商系统地采用试错法来研究是什么原因促使我们想买它们所推销的商品。
人们总是很自然的以叙事性的思维思考。大部分广告可以看做植入了人们叙事性思维的故事。
让你干预了人们的思维,需求得到了满足,大众已经被欺骗了。
消费者自然对广告商抱有质疑,他们知道广告商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吸引消费者。消除这种质疑就是理性广告的基础。
奢侈品、汽车广告让消费者将自我代入广告情节中。
广告商的作用就是满足这些客户的期望,即利用影响顾客心理活动的技巧促进销售。
大卫奥格威的广告商的试错法,如果存在能在低级趣味上赚到钱的方法,“钓鱼者”就会一直尝试,直到找到这种方法。
通过分析大数据更加精准的描述销售对象,知道谁是目标对象?何时发布哪些信息?哪些信息会引起共鸣?给合适的人讲合适的故事非常重要。
广告商希望你把自己的故事代入他们的故事中,所以你就会买他们想卖的产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