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里的墙»所谓“思维的墙”,也就是你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就是大脑中构建认知外部现实的模型,比如固定性思维和成长性思维,他们的区别就是对于一些概念的认识,比如成功与成长,上学与学习。
成功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阶段的起点,那么成长是一生都要持续的事情。
上学是用来应付考试的知识,而学习却来自全方面,书本,家庭,社会,工作单位,社交场所,这些都能够获得知识。
再简单的说,心智模式━就是如何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和我们的关系,从而决定我们如何去行动的思维模式。
比如早上起了床,你是先洗脸还是先打开得到听书?到了单位你是先完成一天工作的程序梳理,还是先和同事八卦一下头条热点。下了班你是选择和几个朋友喝酒,还是选择去吴晓波频道学习一门财商课。以上所有的选择最终都会有结果,区别在于哪个好,哪个更好。
本书里还提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年轻人是该先买房还是先去创业?并列举了巴菲特的例子。
首先现在年轻人绝大部分一定是先买房,至于创业嘛,那是另外一回事。
而巴菲特在婚后能买得起房的时候并没有选择买房,把这份资金选择了投资,然后投资成功之后只买了一所小房子接着投资投资再投资。
问题来了,我们的心智模式并不是凭空而降,它来自于哪里呢?
三种心智模式的来源,
一:直接经验
就是我们对世界的直接体验和观感,比如小时候被狗咬过了,长大后对狗狗的恐惧就很容易理解了
二:间接经验
我们总是被灌输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久而久之我们就认真了,而事实是世界上难道就没有一个严谨的法国人和一个浪漫的德国人吗?
三:推理和归纳
有一个概念,就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容易取得大成就,而孔子,孟子,成吉思汗,鲁迅,胡适,老舍,牛顿,安童生,奥巴马都出自单亲家庭,他们却都成了举世瞩目的人物。
既然三种模式阻碍了我们的心智,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去破解呢?
作者指出,心智模式神奇的地方在于,虽然我们改变不了过去,但我们却能改变对过去的看法,进而对我们现在的行动和决策产生积极影响,让我们做得更好一些。
我出身普通的家庭,没有得到最基本的教育权利,正是有了这种经历,所以现在非常珍惜学习的机会,刻意提高对新生事物的了解,尽量多学习,多读书,且并不是自暴自弃的把一切都归罪于过去。你看,这种对过去看法的视角,帮助我更积极筹划未来,把过去的不利因素转换成对未来的有利因素,从而不断升级自己的心智模式,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