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如是,思修也就不二。这个思,不是第六意识的思,也不是唯识里面讲的遍行心所里面的思,也不是善恶之思,那些思都叫做邪思,都叫做邪智慧,凡夫、外道、权教、小乘,都落到卸智慧里面。所以佛在本经责备阿难尊者说"阿难重强记,不免落邪思",阿难尊者,博闻强记,佛所讲的,他都能够记得,可佛还是责备他落在邪思维里,由此可知什么叫正思维。
如果要说得深一点,这个思专注闻性,闻性跟声性是一性无二性,六尘之性与六根之性是一个性,不是二性,在六根之性们叫它做佛性,六尘之性我们叫它做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性不是二性,这个地方的思就专注在闻性上,你要是专注在法性上也可以,因为是一不是二。你专注在性上,你于尘就不染了,也就不着了。凡夫为什么见色闻声会染著,就是他见相不见性,在相上起了妄想,起了虚妄的分别执着,为什么是虚妄不真实的,因为你根本执着不到,何以执着不到?《金刚经》里面讲的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的身相、心相,都是虚妄的,换句话说,我们连自己都保护不住,身外之物,你还能控制得了,你还能执着得住吗,不可能的事情,我们这个身相,诸位多少能懂一点,纵然体会不到,也常常听到这个色相是刹那生灭的,经里面讲,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所以这个色相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刹那生灭相,相续相,可见得,它不是真实存在的,你怎么能够执着,连自己这个身相,这个心相,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身心之相都了不可得,外头境界相,你有什么能够执着到的?所以搞来搞去一场空,这是我们要明了,要了解。
讲到修,这个地方也绝不是有种种造作、功行、修为,而是大经里面常讲的修而无修、无修而修,这是真修。我们现在的修学是有为的修,不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法身大士的境界、法身大士的修,从断惑上讲修,从明理上讲修,是一不是二,是同时的,不是次第的,所以这个闻思修是同时的,不是次第的,没有先后,闻了以后再去思,思了以后再去修,把它分为三个阶段,那就大错特错了,那就不是一,那就变成三了,一才是智慧,二就是妄想,一心是智慧 二心是妄想,你能够在二六时中,在一切境界里面,保持你心里是一,你的这个心,念念生智慧,你要是有二,有我有人,有事有非,智慧就没有了,你把圆满的智慧变成无量的妄想,所以会修的人把把无量的妄想有浓缩成一个智慧,佛与凡夫的差别就在此地。
讲到真正修行,讲到观世音菩萨,也要把观世音菩萨的境界略略说几句,虽然不是我们的境界。首先前面讲了闻,闻是接触,一接触就通达,就明了一切诸法如幻如化,像《金刚经》里面所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这个观就是此地讲的,他一下子就通达了,也像本经所讲的,如来藏中,妙真如性,随众生心, 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这几句和《金刚经》中的四句偈一个意思,真正通达这个境界相的真实相,这叫慧,自己的心常住在这个境界中,不昏沉,不散乱,一切微细的烦恼,自自然然的消失,决心逐渐逐渐的圆满现前,这叫做修,闻思修是这个修法,这样的修才能够入到甚深的一心不乱,刚才讲过,一心不乱有浅深差异,从圆初住到等觉,都是一心不乱,用这个方法,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起心动念,那完了,那修什么,天天在境界里打妄想,佛门里常讲,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成功与否,是自己的事情,师傅领进门,只给你做个增上缘。三摩地就是常驻真心,就是本觉理体,如如不动。
我们今天就讲这一段,前面几句非常重要,后面讲菩萨的修行境界,你看这个境界,学佛不但要具足善根福德因缘,还要明白道理,懂得方法,认识境界,下面就讲观世音菩萨的修行境界,一开端什么境界,再进一步什么境界,到后来什么境界,这经上说的很清楚。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