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概念升级:从“Trump Trade”到“TACO交易2.0”
2016年兴起的“Trump Trade”(特朗普交易),核心是押注其政策落地带来的确定性红利,比如减税推高金融股、基建计划利好工业股。而当前市场演化出的是更具博弈性的“TACO交易”(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直译可理解为“特朗普总会退缩交易”,本质是利用其政策“威胁-缓和”的反复循环套利,已从传统资产延伸至虚拟币、科技股等新兴领域,形成“利空反转”的典型操作范式 。
二、全球市场典型操作逻辑与案例
1. 核心操作闭环
- 第一步:利空预期前置做空:当特朗普通过社交平台等渠道释放关税加征、出口管制等利空(如2025年10月宣称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在政策正式落地前,先做空受直接冲击的资产(如中概股、对美出口占比高的制造业个股)。
- 第二步:利空落地反手做多:待利空消息引发市场短期暴跌后,立即抄底——核心逻辑是押注其政策“高举轻放”,后续会通过谈判、延期等方式缓和(如副总统释放谈判信号、将关税生效时间设在峰会后),市场情绪修复推动资产反弹 。
- 第三步:聚焦高弹性标的:相比传统周期股,当前资金更偏好科技股(人工智能、半导体、国产软件)、虚拟币(比特币、以太坊)及宽基指数(纳斯达克100、科创板指数),这类资产受流动性与风险偏好影响更大,反弹弹性更高 。
2. 跨市场实例
- 美股与虚拟币:2025年10月10日特朗普关税威胁发布后,比特币一度下跌,美股期货大跌;但12日其释放“愿帮助中国”的缓和信号后,比特币24小时内反弹4.2%重回11.5万美元上方,纳斯达克100指数期货涨超1%,完全回补短期跌幅 。
- A股科创板:2025年10月13日A股开盘受关税利空影响低开,但其中国产软件、半导体板块快速反弹,华虹公司20%涨停带动科创板涨1.4%,本质就是机构执行“利空落地做多”的TACO交易策略 。
三、A股市场的“本土化演绎”
1. 适配性逻辑:为何A股能复制该策略?
- 政策博弈的“学习效应”:经历2025年4月与10月两次关税冲击后,A股对特朗普政策“工具属性大于实质影响”的认知已形成共识——市场明白关税多为谈判筹码,而非最终结果,利空冲击从“暴跌”转为“低开高走” 。
- 资金与估值基础:当前A股成交额持续处于2万亿元以上高位,融资余额达2.4万亿元,市场流动性充裕;且科技成长板块虽估值偏高,但产业趋势明确(如人工智能、固态电池),具备“利空砸坑后快速修复”的基本面支撑 。
2. 本土化操作特征
- 标的选择聚焦“自主可控主线”:机构优先布局受外部限制倒逼的国产替代板块,如半导体材料、工业软件、军工装备等,2025年10月13日金属新材料、贵金属板块多股涨停,就是资金押注“关税倒逼供应链自主”的体现。
- 分时级别的精准博弈:以2025年10月13日为例,A股开盘受利空影响低开,机构在早盘跌势中快速吸筹,午后随着缓和信号发酵推动指数收窄跌幅,当天抄底资金单日收益可达5%-10%,完美契合“开盘敢买即跟上潮流”的短线逻辑 。
四、策略背后的风险与底层支撑
1. 核心支撑条件
- 政策可预测性:特朗普政策的“威胁-退缩”模式已形成规律,且常将生效时间设在关键会议后(如APEC峰会),为市场预留博弈窗口 。
- 流动性宽松环境:全球央行宽松周期(如美联储降息预期、中国央行资金投放)降低了抄底的资金成本,为资产反弹提供流动性托底 。
- 产业韧性基础: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难以替代,科技板块的政策支持与产业上行趋势明确,使得资产在利空后有“反弹底气” 。
2. 潜在风险点
- “退缩”逻辑失效:若政策超预期落地且无缓和迹象(如实质性断供关键技术),可能引发趋势性下跌,抄底资金将面临亏损。
- 标的估值风险:部分科技股与虚拟币估值已处于高位,若三季报业绩不及预期,可能削弱反弹动力,需警惕“高低切换”风险 。
- 情绪透支风险:多次重复博弈后,市场“学习效应”可能减弱,利空冲击幅度收窄,策略收益空间会逐步压缩。
五、对普通投资者的启示
1.紧盯信号验证:重点跟踪美国政府表态(如商务部公告)、谈判进展(如中美官方会晤),而非单一利空消息,避免过早抄底。
2.聚焦安全边际:优先选择业绩确定性强(如三季报预增)、对美依赖度低(如产能出海、多元市场布局)的科技股,降低政策误判风险。
3.控制操作节奏:该策略本质是短期情绪博弈,不适合长期持有,需在政策缓和信号明确后及时止盈,避免陷入“反弹幻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