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广州番禺区的一位抑郁症患者王某,疯狂砍杀小学生,致2名学生当场死亡,抓捕过程中王某剖腹自尽。新闻一出,全民义愤填膺:有骂他变态的,有想去给他几拳的,有想把他千刀万剐的,有想去鞭尸的…。对于报复社会的人渣确实应该零容忍,作为一个学生家长,都看不得这样的新闻。

更让我感到震惊的是:抑郁症已经严重到从自残上升到报复社会了吗?
最近留意到的新闻中关于抑郁症患者的越来越多了,身边的抑郁症患者也持续增长,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已接近1亿。这个数字庞大到足以令人震惊,并且趋于年轻化,抑郁症真的离我们不远。
朋友阿云是B站的人工客服。许多个深夜,总有年轻人在B站更新动态发表遗书,然后约人自杀。有些会拨通人工客服的电话,与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倾诉。
阿云接到过一个自称小超的陌生人的来电,他开门见山:“我想自杀…”
阿云沉默了一会问:“为什么?”
小超讲述了自己在洗车行工作,工资不高且工作不稳定。与自己恋爱了三年的女朋友嫌弃他工作不稳定选择了离开。与父母通话,没聊三两句就离不开催促小超赶紧恋爱结婚。他看透了人生,累且无意义。经常感叹人间不值得!
“我试过约一群朋友玩游戏,逃避生活。但是过后得到的是更多的空虚和压抑,第二天一起床就开始疲惫不堪…”小超冷静地诉说。
“你不怕死吗?”阿云依旧尝试说服他。
“你不用劝我,就算今天不想死了,过后我还是这个想法。”小超依旧很平静地讲。
小超表达了想死前花光所有的钱,去旅行,轻轻松松地度过自己生命的最后一程。阿云很无奈,将情况报给了领导…

我有个同村的发小,名叫小伍。一路开挂,从小学到研究生都是班级的佼佼者。毕业后到了外企工作,我爸妈经常拿他作为我的榜样,货真价实的别人家的孩子。
去年回老家过年,我爸说小伍三个月前也回来老家了,不过是被救护车送回来的。爸爸一边讲一边摇头:“听说送回来的时候,头发都被自己拔光了。”
我很好奇,总想亲眼看一看。但是整个春节小伍家的大门都是紧紧锁着的,偶尔见他妈妈出门买些生活用品,一回家,立马就锁上了大门…
年薪超80万工作的人,也有自己无法迈过的坎。后来听同村的人讲是一直得不到领导重用,又无人发泄倾诉。从小到大他都太过自负,到现在也没几个聊的来的朋友,缺乏交际能力的他恋爱就更难了。
把抑郁症放一边,我们再聊下单身。
在最发达的大湾区,年轻人的单身率持续走高。东莞排名第一,单身比率超70%。深圳紧跟其后,单身比率超65%。全中国适龄单身总数已经超2亿。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没有时间交往交际,当然也有电子产品的影响。单身是容易上瘾的…

同事有很多单身的,我会忍不住问他们:“真的不着急吗?”
同事阿峰说:“恋爱成本太高了,得投入很多时间精力和钱,恋爱哪有搞钱来的痛快?”
“那生理问题怎么解决呢?没需求了?”我半开玩笑地问。
“呵呵,约Pao呗!现在流行这个。”他也半开玩笑的答。
这些单身的同事,下班后立刻躺在宿舍看抖音,玩王者,吃鸡…他们总说为了节省开销,尽量少出门,玩手机最实惠。
有时候我也在宿舍留宿,凌晨4点醒来阿峰仍在刷抖音,不是发出咯咯咯的笑声,很是吓人。七点起床时,又见他坐在床边抽烟,使劲捶打自己的头部。浑浑噩噩上完一天班,回到宿舍又立马躺在了床上刷抖音,周而复始…
单身的多半和电子产品做伴了,每次刷完抖音、玩完游戏焦虑感就愈发严重,慢慢地离抑郁也就不远了。
单身和抑郁同时开始流行,中间肯定是有关联性的。当然,在简书里的大家抑郁的概率就小很多。为什么呢?大家一直在简书里成长啊,成长就不会焦虑,抑郁自然不会来。所以大家每天还是继续坚持看点、写点东西。
社会发展的比较快,职业迭代也就很快,生活的压力也是越来越重。其实,我们应该反省为什么老一辈的人很少有抑郁?是不是我们接触的东西太多,焦虑才多?想要的太多,已经忘了快乐生活的初心?
从前慢,但从前的人似乎生活的更幸福。物欲是幸福生活的保证,但横流物欲的社会很难找得到生活的本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