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台灯,一本好书,一杯清香好茶,一份怡然自得的心情,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信息时代,这一幅恬静的读书画面,还有多少人能拥有。
最初与书结缘,是由父亲引导的。父亲是位爱书之人,古今中外传奇故事人物传记等书籍,堆满了家里满满一个书柜。父亲把那些书当成宝贝似的爱惜,每次阅读,小心谨慎地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来;阅毕,也是认真把书塞回书架上。
年幼时的我,却对父亲的那些宝贝书籍毫无感觉,整天如疯丫头般同一群小伙伴在厂院里玩闹。为了让我静下来,有些女孩儿的模样,父亲给我订阅了《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杂志,想依次调教调教我。结果,我的野性依然没改,却也渐渐喜欢上了阅读。
随着年纪增大,识字量的扩大,阅读杂志已经不能满足我了,我于是主动跑到父亲书柜里觅书,后来还到图书馆办了借书证。少年时阅读书籍的种类很杂,文学、科幻、推理……囫囵吞枣通通看。
有段时间迷上推理小说,看了〈〈福尔摩斯全集〉〉,江户川乱步全集,还看了森村城一,松本清张的系列推理小说。看到精彩之处,会情不自禁在房间里哇哇乱叫,甚至手舞足蹈一番。
年少时喜欢读三毛的书,看她热闹的闹学记,看她笔下温柔的骆驼和撒哈拉沙漠,也和所有喜欢她的人一样,向往着她那样洒脱的流浪人生;也喜欢张爱玲的文笔,喜欢她洞悉人性的犀利文笔,从小团圆到倾城之恋,从金锁记到同学少年都不贱,看她笔下的主人公在时代的浪潮中苦苦挣扎;还喜欢苏童的作品,喜欢他笔下的荒唐滑稽和疯狂,看南方的生活在他笔下描绘成一幅迷离别致的浮世绘……
后来迷上了外国文学,〈〈简爱〉〉、〈〈飘〉〉、〈〈悲惨世界〉〉、〈〈三个火枪手〉〉、〈〈挪威森林〉〉……夏洛特的〈〈简爱〉〉,记得我当时花了两个晚上,几乎通宵一口气把书看完,为主人公简的喜怒哀乐而揪心着,急切地追寻着她的命运;雨果的〈〈悲惨世界〉〉,我沉浸在主人公冉阿让坎坷奇特的人生中,而那一幕仁慈的天主教父包容他的过错,不是谴责而是用祝福和祈祷为他送行,将他感动的一幕,也让我的心灵为之震撼;而在村上春树的〈〈挪威森林〉〉中,我从书中看到自己,我是直子,我也是绿子,我还是个观众,站在城市的钢筋水泥森林中,看他们上演悲喜无奈冷色调的人生,看村上式的忧郁在夜的上空飘荡;狄更斯的〈〈远大前程〉〉里,我跟随着主人公经历人生的沉浮,从贫民到意想不到的贵族生活,到最后再度回到贫民,年少时爱慕的那个美丽没落贵族女孩,已出落成成熟女子,文末女子站在俩人当年初识的地方,温柔对他说,“你现在可以吻我了,男孩。”人生在这时刻呈现出其美丽的光辉……
就这样,我在书中见证了百态人生。书籍,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随著作者的文字漂洋过海,在世界各地翱翔,在光怪陆离的故事中停泊,在人世沧桑的历史中浮沉,做一名安静的看客。
后来升入大学,有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居然都没再阅读过一本书。那时,新鲜的生活,丰富多彩的活动,应接不暇的新事物带给我太多的好奇和惊喜,心情亢奋浮躁的我,无法让自己沉浸下来,好好阅读一本书。我沉迷在有趣的社交活动、网络媒体中。书籍带给我的那些快乐美好和宁静,渐渐远去。
那时的我,忘掉了曾经执迷于三毛的流浪,忘掉了曾经醉心于村上的忧郁,忘掉简爱带给我的倔强和坚持。终于有一天,在现实中被生活折腾得疲倦,无力,
在宁静的夜里辗转难眠,才猛然发现,自己生活中缺失了什么。那些布满尘灰的书籍,安静躺在书架上,默默等待着我的归来。
关掉手机网络,合上电脑,把书桌腾出来,在喧闹的大学宿舍里安静地抽出一本书,努力让心情沉淀下来。看那些故事、思想在书中悠然绽放;看历史的光阴中在书中留下斑驳刻痕。
现代人多了很多阅读方式,从微薄微信,Facebook,从每日地铁免费报纸上,各种社交媒体,这一切,不知识人类历史上阅读的进步还是倒退。但对我而言,这些快餐式的阅读并不是真正意义的阅读,充其量只是资讯的搜集和浏览,亦或打发时间。我觉得真正的阅读,是收拾好心情,卸下浮华烦躁,拿起一本书,有指尖触碰到书页的质感,有眼眸被书中内容照耀的光彩,有过往经历在书中被唤起的共鸣。
如今,随着年岁的渐长,阅历的增加,阅读书籍爱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文学类作品,在身边一群爱好阅读的书友们影响下,向哲学历史类书籍迈进,探寻人类精神更广阔的世界,开拓人类思想更深远的疆域。
金庸前辈曾在作客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时,把自己毕生人生体会分享给菁菁学子们:“只要有书读,做人就幸福。”
纸间岁月,指尖岁月,有书相伴的人生,的确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