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荷风送香气
一、孟浩然其人
孟浩然,这位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与人生经历,在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孟浩然生于襄阳城中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自幼接受良好教育,胸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一展身手,实现济世安民的抱负。
早年,他隐居鹿门山,刻苦读书,修身养性,为日后的发展积累学识与才情。
这段隐居时光,让他与自然亲密接触,山林的宁静、田园的质朴,皆成为他诗歌创作的灵感源泉。
然而,孟浩然的仕途之路却充满坎坷。
他多次前往长安寻求入仕机会,却屡屡受挫。40岁时,他赴长安应进士举,本满怀希望,却名落孙山。
在长安期间,他虽与王维等诗人交往唱和,诗名渐盛,却未能借此踏入仕途。一次,他在王维处偶遇唐玄宗,因紧张吟诵“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引得玄宗不悦,错失良机。
这一经历,成为他人生的一大憾事,也让他的心境愈发复杂。
仕途不顺的孟浩然,此后更加纵情于山水之间。他游历大江南北,足迹遍布吴越、湘赣等地。
一路上,他饱览壮丽山河,写下诸多描绘自然景色与旅途感受的诗篇。
如《宿建德江》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简洁笔触勾勒出江边日暮的寂寥之景,借景抒情,尽显漂泊的愁绪。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气势磅礴地描绘出洞庭湖的雄浑壮阔,同时委婉表达出自己渴望出仕的心情。
孟浩然的诗歌风格清淡自然,意境深远。他善于捕捉自然景物中的细微变化,以质朴的语言将其生动展现。
他的山水田园诗,不事雕琢,浑然天成,充满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在他的笔下,山水有了情感,田园充满生机。
孟浩然的一生,虽未在仕途上有所建树,却在诗歌领域取得非凡成就。
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为盛唐诗坛注入一股清泉,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对后世诗人如李白、杜甫等都产生深远影响。
他的诗歌,穿越千年时光,至今仍熠熠生辉,让后人得以领略盛唐山水的魅力与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其诗写作风格
*清新自然,意境优美:孟浩然以细腻笔触描绘夏夜南亭景色,如“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寥寥数语勾勒出夏日傍晚山色西沉、池月东升之景,诗人披散头发、开窗纳凉的悠然画面也跃然纸上。
诗中没有华丽雕琢,自然之景与悠然之情相融合,营造出清幽宁静的意境,给人如临其境之感。
*动静结合,绘声绘色:此诗巧妙运用动静结合手法。“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微风送来荷花清香是动态嗅觉描写,竹叶上露珠滴落发出清脆声响是动态听觉描写,以动衬静,凸显夏夜静谧。
同时,视觉上有月照庭院,嗅觉上有荷香萦绕,听觉上有露滴清响,从多种感官角度描绘,使画面丰富生动。
*借景抒情,含蓄蕴藉:诗歌借夏夜南亭美好景色,委婉表达对友人辛大的怀念。
诗人先沉浸于夏夜美景,后“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因友人不在,即便有美景与琴音,也无人分享欣赏,流露出淡淡的惆怅寂寞。
最后“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直接点明对友人思念,因思念在半夜都难以入眠,梦中都盼与友人相见,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
三、其诗创作背
《夏日南亭怀辛大》创作于孟浩然隐居襄阳期间。彼时,他虽胸怀壮志,却仕途不顺,多次求仕无果后,选择回归故乡,在山水间寻求心灵慰藉。
夏日的夜晚,孟浩然身处南亭,清幽宜人的环境触动了他的情思。
身旁荷香阵阵,竹露清响,如此良辰美景,却无人与他共赏。辛大作为他的好友,或许也曾与他一同领略过这般景致,一同畅谈理想与人生。
在这静谧夏夜,孟浩然触景生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于是,他挥笔写下此诗,借景抒情,将自己对辛大的深切怀念以及因仕途坎坷而产生的孤寂之感,融入到这美妙的夏夜景色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