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一挥间就混成了老教师,老教师这个角色在很多场合不仅能受到一些尊重,有时候还需要解答一些问题。
比如经常有人问,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不爱学习有多种情况,其中有一种是不知道父母的辛苦,以为大风可以挂来人民币。这样的孩子需要参加劳动,比如寒暑假期间去工地搬砖,比如去餐馆端盘子,如果父母正好是建筑工程的话,就带着孩子全程参与建筑工地的工作,等等。
我提的这个建议和我的搬砖经历有关。七八岁的时候,父亲在纸坊沟一个砖厂烧砖,我暑假就去砖厂搬砖。那个暑假挣了多少钱,我已经没有了记忆,但我深切体会到了挣钱的不容易和父亲的艰难。
我的建议很多家长也认可,但多数不愿意接受,原因是他们不想让孩子吃苦。
为什么要建议让孩子参加劳动呢?因为这些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人口离开了土地。孩子也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土地,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孩子们已经不知道一粒种子是怎么变成白面和大米的,一块砖一块瓦是怎么变成高楼大厦的?
60后读书的时候,劳动比读书更重要,因为要解决温饱问题。在学校要劳动,在家庭要劳动,寒暑假要到生产队去劳动;
70后比60后劳动强度轻一点,不用去生产队劳动了,但包产到户了,家庭劳动强度加重了;
80后开始转型,但依然在放学后要回家喂猪、喂鸡、喂兔,节假日要跟着父母一起下地干活。
劳动的最大好处是,既掌握了劳动技能,又保持了与父母的沟通。自然而然就知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也知道父母有多么不容易。
90后的孩子开始有了良好的学习条件,但也开始远离土地,接触书本的时间比接触大自然的时间多,逐渐成为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
他们的父母也许在流水线上拧螺丝,也许在跑快递,也许在工地上搬砖,无论父母多苦多累,孩子基本是不知道的。
我们有些所谓情感专家总是说,孩子需要陪伴。孩子的确需要陪伴,但更需要吃饭。父母不可能停下工作去陪伴孩子,那么,怎么办呢?
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参加劳动。
有一句话比较残酷,但颇能说明问题——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现在不让孩子吃苦,将来孩子必然吃苦。
一个花农朋友的孩子痴迷于游戏不能自拔,学习更是一塌糊涂。他听了我的建议,寒暑假带着孩子同吃同住同劳动。仅仅一个月后,孩子就不再痴迷游戏,开始发愤学习,现在是某公司的中坚力量。
所以,我们需要让孩子参加生产劳动。我所说的劳动不是做饭、洗衣服,做饭、洗衣服那是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我所说的劳动是在田野里
在工地上
在脚手架上
或者在任何流汗的地方。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