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须得说,《道德经》是不易读懂的,看原文和译文时,常常一头雾水或者望文生义,但听老师细细讲解,大脑飞速运转之后,又有通古博今、耳目一新、豁然开朗之感,极有意思。
有幸去人文讲堂听洪彦龙老师讲课,他是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主讲古代文学、历史文化与写作课程,讲课时并不会照本宣科,只要他愿意,思维反转、反转再反转,语言也能通俗易懂。
讲解到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大意是说,“道”无名而质朴,虽然小不可见,天下却没人能使它臣服。侯王若能够依“道”治理天下,百姓们将会自然地归从于它。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不必指使它而会自然均匀。治理天下就要建立一种管理体制,制定各种制度确定各种名分,任命各级官长办事。名分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约,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就没有什么危险了。“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宾服。
洪老师说----《论语》和《道德经》在思想上是本源的,对学习文言文都很有帮助。
而《论语》的侧重点在于实际对话、具体情境、半课堂时录,解决的是具体问题;《道德经》更像名言警句,像是在凭空讲话,其实老子是在对着君王讲话。隐去了主题“王”,显得生涩难懂,但好处是可阐述的空间非常之大。
世界是广阔无边的,谓之“无名”。我们要保持敬畏感、好奇感、归属感。当我们一个个有限的“有名”生命结束,立刻又归于“无名”。道家认为,死是归于“无名”,是超然生命,纯然自由。
世界的“无名”,即是返“朴”,抛掉“有名”的状态,回到“朴”的状态。
狭隘的人,才会夜郎自大,很多人一辈子就活了那一亩三分地,还自认天下第一。广阔的人,并不会自大,因为他知道世界“无名”至极。这也是“无名”世界,对“有名”之人的最大意义。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讲到天气,古人认为天上的气往下沉,地上的气往上蒸腾,相交错合而成风雨露雪。与现代的天气预报,道理是相通的。
洪老师讲道----这句话也在说,天地以自己的方式,自然调节就已经均匀很好了。要遵循自然,例如我们看到非洲草原雨季时候的暴雨,会觉得是恶劣天气。但有很多生命在等待着这场暴雨,当地的动、植物需要那样的天气。
洪老师谈到艺术----艺术,不论有没有用。工具才论“有用”。艺术家就是在“有名”的世界里,创造出一种“无名”的感觉。艺术是创造,而不是制造。能制造的,一定是“有名”的东西。
“知止可以不殆”,这句话也可以用来辩证“有名”和“无名”。在“有名”的世界里, “有名”而“知止”,则“无名”一定会补上来,你的世界永远有更广阔的可能。做一个“知止”的人,去探索“无名”的世界,则可以不殆。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面授课听《道德经》并不多。断断续续地听过几篇,只觉得它并非一般的文言文,真是晦涩难懂。很多句子都似乎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一旦去言传,又觉得说不清道不明。正如《道德经》的开篇那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三十二章,我和同学们一边听,一边频频点头,一边做着笔记。我心下欢喜,只觉得打通了一个新世界,简要来说,“有名”也就有限,“无名”也就无限,我希望自己做一个“无名”的人。
人类的认知极其有限,世间名利纷扰,做一个“无名”的人,挺好,也意味着广阔无边。
对于洪博士而言,我相信他将一句话演绎出一本书来,也是毫不费力,这与他强大的阅读量、思辨力和表达力密不可分。感兴趣的文友,在bilibili平台搜“UP主:世说彦语”,即可一睹风采。这些短视频是周瑾同学录制上传的,以便大家回顾。
感谢这个信息便捷的时代,使我们有机会听到各种喜欢的课。而那些课堂上的精彩思辨、吉光片羽,也得以以这般形式留存下来,传播开去,给人们以启迪。
4月30号下午,去开放大学听洪彦龙老师的《道德经》课,小池塘里的睡莲,已经开着稀疏的、玲珑可爱的花朵,游鱼无声地游来游去,使人不禁驻足留恋。简约补记于此,以飨读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