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这些时刻吗?
明明累了,却还是忍不住回复对方的情绪;
一段关系中,渐渐不敢表达真实想法;
你开始迎合,微笑,妥协,却越来越不像自己。
经常陷入自我拉扯:一个声音说“努力”,另一个声音说“躺平”。
心理暗语:你不是不够爱,而是“爱到失去了自己”。
当你读到理查德·施瓦茨博士提出的《部分心理学》(IFS理论)时,我第一次真正明白:“我们不是一个完整的我,而是由许多个‘部分’组成的自己。”
一、内心的“家庭系统”是什么?
在 IFS 理论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内在家庭”:
有努力上进的部分:它想让你变优秀;
有担心失败的部分:它怕你再受伤
还有那个被遗弃的小孩:它只想被抱一抱
我们常说“我不知道我怎么了”,其实是这些“部分”在拉扯,而我们只是还不够
了解它们。
二、三个让我改变的瞬间
不再压制,而是好奇地“听见”内在声音。
当那个焦虑、愤怒、脆弱的声音冒出来时,我不再强行掩盖,而是问它:“你
保护我什么?”这让我的情绪开始“软”下来。
我开始相信,每个部分都有它的“好意”。
就连“拖延”这件事,背后可能是担心“失败后被批评”的部分在发声。
我找到了那个叫“自我Self”的稳定存在。
它温柔、笃定、像个内在导航仪,在我慌乱的时候轻声说:“我在,我看见你了。”
四、写给正在成长的你们: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试图成为“完整”的自己。
但或许,“完整”不是变得统一无瑕,而是愿意和内在的每一个“部分”温柔共处。
拥抱那个害怕的自己;安慰那个委屈的小孩;允许那个想逃跑的声音;让那
个想发光的你继续前行。
五、推荐你这样开始:
每次情绪来临,问一问:“这是我内在哪个部分在说话?”
尝试写一封信给你“受伤的小孩”部分。
每天花三分钟,和自己对话,不评价,只倾听
这正是 IFS 的温柔革命——它不批判,不压制,而是以好奇心和慈悲心去
理解每一个“内部角色”。
小结:本书精华:
关键词:边界、自尊、情绪调节、关系中的自我、慢心理学
1、你不是“太敏感”,你只是还没学会如何照顾情绪
情绪没有对错,只有被接纳与否。如果你常常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就陷入内耗,那可能是:你从未被教会如何与情绪和平相处。
精华句:“没有坏情绪,只有需要你照顾的自己。”
2、自尊不是“别人说你好”,而是“你相信你可以不好也值得被爱”
作者强调:高自尊不是傲慢,而是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别人不回应你 ≠ 你不重要。
精华句:“自尊是,不靠他人的掌声,也能好好生活。”
3、 “讨好别人”不是善良,是恐惧在伪装
很多人不敢说“不”,其实是在害怕冲突、被否定。
作者鼓励你在关系中练习“拒绝”,这是一种心理独立。
精华句:“当你不再讨好所有人,你才开始真正成为你。”
4、 真正的边界,不是拒绝别人,而是保护自
书中一个金句:“你不是冷漠,你只是终于学会为自己留门。”与其被情绪卷走,
不如学会先暂停。
作者提倡慢沟通、慢表达:Slow is safe.
5、“部分心理学”,就是鼓励你成为“不完美但诚实”的人
不必追求“所有关系都圆满”,部分的好,已足够支撑你继续。
作者倡导一个很温柔的理念:允许关系留白,允许自己出错。
精华句:“不是你有问题,是你终于愿意面对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