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网上看到唐朝诗人方干的诗“宁国寺(新城县)”,有桐庐的朋友说,方干是桐庐的历史名人,让我了解一下,方干与宁国是否有历史渊源。
方干的诗原文如下,题目是“宁国寺(新城县)”。
深僻孤高无四邻,白云明月自相亲。
海中日出山先晓,世上寒轻谷未春。
窗逼野溪闻唳鹤,林通村径见樵人。
此时惟有雷居士,不厌篮舆去住频。
因为这首诗题目中的“宁国寺”,已注明“新城县”,经在“词典网”上查询:三国吴黄武五年 (226) 析富春县置,属东安郡。治所在今浙江富阳市西南四十八里新登镇。寻废入桐庐。西晋太康末复置,属吴郡,寻废。东晋咸和九年 (334) 再置,仍属吴郡。南朝陈祯明元年 (587) 改属钱唐郡。隋开皇九年 (589)省入钱唐。大业十四年 (618) 复置,属余杭郡。唐武德七年 (624) 省入富阳。永淳元年 (682)复置,属杭州。五代梁开平元年 (907) 吴越改为新登县。北宋太平兴国四年 (979) 复为新城县,属杭州。南宋属临安府。元属杭州路。明、清属杭州府。民国初属浙江钱塘道。1914年改为新登县。
由上述史料可以看出,“新城县”的概念从三国时期就已有之,只是后来名称多次变化,作者当时加在括号里的“新城县”,就是现在的桐庐县,“宁国寺”也不过只是桐庐县的一处景观。
据《新登县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及《宝乘寺结界记》记载,“ 灵苑寺又名宝乘寺:在县西十八里。唐上元二年(761)建,为灵远寺。初,梓州刺史罗石朔掘地得铜铸佛像,失所在,而新城人获之野,因建寺焉。新登乡有佛岭,事由此也。会昌中(841-846)废,大中十三年(859)复置,为圣像寺。吴越王迎其像入城。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今额。元至正(1341-1368)时废。明洪武戊午岁(1378)重建,永乐(1403-1424)间又废。天顺(1457-1464)间,知福州东南县张凤命僧如玉复兴。弘治(1488-1505)间僧福清修建,有记。”
《宝乘寺结界记》记载,“元符(1098-1100)中,钱塘灵芝律师照公,游锡本邑之宁国院,为结大界,道俗咸往,叹未曾有。时宝乘主寺僧义聪,来率先子,偕至宁国,受菩萨戒。”
可见,“宁国院”为“宝乘寺”中的一个院落。
从方干的生平来看,方干也没有到过宁国。方干(809—888)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淳安)人,唐代诗人。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方干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方干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方干像于严陵祠配享。
宋 · 许广渊有诗《宁国院》:
寺结千峰上,门通一径幽。
静心无物乱,清耳有泉流。
楼阁先知晓,园林预觉秋。
因君题秀句,却省昔年游。
宋·邵輶有诗《宁国寺》:
地胜千岩秀,名高万古存。
丹崖纪灵躅,绀宇蔽只园。
树老垂藤影,池幽浸藓痕。
会心多兴趣,随意坐林樊。
许广渊,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西南)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曾知复州(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三)。也没有曾经在宁国驻留的痕迹。
邵輶,宋代诗人。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一一六二)为新城主簿(明万历《新城县志》卷四)。后知昆山县(明嘉靖《昆山县志》卷五)。
目前,在全国的名胜古迹中,有“宁国寺”和“宁国禅寺”多处。
一是资中宁国寺。该寺位于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始建于东汉建安5年(公元200年),称为“巴蜀第一禅林”,是达摩祖师木棉袈裟的最后归藏地,历史上新罗国(现韩国)三太子曾在此修行14年。
资中宁国寺盛唐时期又名德纯寺,寺依山而建,明天顺七年(1463)重修,明万历和清乾隆、嘉庆年间多次修葺。原有五重殿宇,两侧数十间僧房,规模甚大,殿宇巍峨、建筑宏伟,州志记“为县中各寺之冠”。
资中宁国寺集悠久的历史和佛教文化于一体,在川内乃至全国都有较大影响力,但在上世纪50年代遭到破坏。为进一步弘扬其悠久的历史和佛教文化,将丰富的历史和佛教文化资源转化为历史和佛教文化资本,更好的向世人展示其恢宏的气势,为资中旅游注入新的活力,资中县于2006年斥资修复,该工程历时三年,耗资近千万元。
二是寿光宁国寺。寿光市是县级市,由山东省潍坊市代管。自古以来,寿光佛教盛行,寺院众多,宁国寺就是是其中久负盛名的一座。古宁国寺位于寿光城东关,北魏承明年间由一座驿站改扩建而成。规模宏伟,坐北面南,山门耸立,大殿巍峨,廊庑壮丽,殿内佛像全系木雕涂彩,精湛玲珑,栩栩如生。
院内植有古槐,东北部是塔林,有北方“普陀道场”之称,唐时改名为宁国寺。“宁国”有万国咸宁之意,取名宁国寺,有平安、安定之愿望。民国《寿光县志》载:宁国寺在县城正东关外,有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八棱石碑。明景泰二年重修,清康熙时及乾隆三十六年、同治十年皆重修。在前明已推为邑之第一丛林。后日久湮灭。
三是宝应宁国寺。宁国寺始建于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原址在江苏省宝应县城叶挺路东首,名为宁国教寺,后易名宁国禅寺,迄今已有1370年。历代僧、官多加修建,古县志记载,宁国寺规模宏大,大雄宝殿匾额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寺藏明万历铜钟,前后共6处,殿堂楼阁数百间,有“跑马关山门”之说。寺后有千佛楼,主供释迦牟尼,楼内每根梁柱上雕刻的多尊佛像,形态各异,组成千佛绕毗卢的场面。清道光六年,大雄宝殿毁于大火,近百年来屡遭天灾人祸,古寺濒临灭迹。
1993年3月,宝应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原城隍庙、万寿庵旧址上又重建宁国寺。北起县城东门大街,南至新建巷,西起张仙庙桥,东至安宜南路,面积约40000平方米。其布局分为三区一带,即:中部是寺院建筑中轴线及参观游览区;东部为天王殿、钟楼、东配殿及外围仿古建筑群;西部为鼓楼、宝塔、戒坛、讲经堂、西配殿、斋堂及生活区。新建了天王殿、藏经楼、东部仿古建筑群及大雄宝殿、玉佛殿、罗汉堂。天王殿西侧门额“海会云集”为台湾弥勒内院住持兼常州天宁寺住持宽裕法师所题。大雄宝殿匾额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
四是北仑宁国寺。北仑宁国寺位于北仑区白峰镇小门村,始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宁国寺历史悠久,原是宁国庵,由严嵩孙女严兰贞住持。本寺地理环境幽雅,据当地百姓传说及有关历史资料考证,当朝奸相严嵩曾多次请风水先生查看地形后认为是一块风水宝地,想定为自己的寿穴,但三次都被白虎赶跑。后来严兰贞就此在这块宝地上建起一座庵堂,并在庵中蓄发修行,提名为宁国庵。
民国期间,孙中山先生曾来此庵,为朝廷忠臣谢祥士扫墓时,庵里方丈要求孙中山先生为此庵封为寺,孙先生顺应意愿,封宁国庵为“宁国禅寺”。
北仑宁国寺历经劫难,破烂不堪。公元1919年由住持德善组织重修,公元1933年由住持明臣、法善重建。明臣大和尚懂医,经常为百姓免费治病,深受众人爱戴。
该寺山门前有一副对联“青龙在左高僧有幸兴佛地,白虎踞右奸相无福沾宝穴”。
五是上海宁国禅寺。宁国禅寺是上海地区古老的寺院之一,已有800多年历史。原址华泾镇北杨村张行浪东侧。相传建于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由乌泥泾首富张百五发起建寺,由僧昌目主持。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请得寺额,与龙华寺南北相对。
寺在乌泾之阳华上,两邑(华亭县、上海县)之界,与龙华寺南北相望。殿前有罗汉松四株,枝干森矗,古色苍然,盖三四百年之物也。寺院揉合了中国佛教建筑精华,殿堂厅廊于一体,庄严神圣,雄伟壮观。远近善男信女前往烧香拜佛,终日烟雾缭绕。香火极盛。
另外,狄武襄公祠(狄青墓),该祠位于狄家社村(今属山西省文水县西槽头乡)中心地带的原宁国寺内。现墓地仍有碑石一通,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国”的源头在哪里?
宁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隶属吴、越、楚国地。秦属鄣郡(治故鄣县,今浙江安吉西北鄣吴镇)。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属丹阳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区)宛陵县。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分宛陵县南部置怀安县和宁国县,隶属丹阳郡。吴景帝时(258年—263年)改属故鄣郡。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又分丹阳郡置宣城郡,宁国县属之。南北朝沿旧制。隋开皇九年(589年),并怀安,宁国县入宣城县。唐武德三年(620年)分宣城县复置怀安县、宁国县,属宣州。武德七年又并入宣城县。此后,怀安县再未设置。唐天宝三年(740年)以原怀安、宁国二县地置宁国县,属宣城郡。五代十国时属宣州。北宋属宣城郡。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属宁国府(治宣州,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区)。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世祖忽必烈改府为路,宁国属宁国路,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改路为府,宁国复属宁国府。明、清相沿。
由上可见,宁国县名由孙权始,“宁国”县名是沿袭原宁国乡名而来。
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后来,周公旦(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定都朝歌。传至九世祖卫武公,封子季亹于宁邑(今河南获嘉县、修武县一带)为宁国。国人以地名为姓氏,季亹为“甯”(姓读nìng,现简化为”宁”)氏始祖,现河南获嘉、修武是宁氏发源地。
易经《彖传上 · 乾》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宁国为卫国的诸侯国。宁国取名于《易 · 乾卦》:“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意为邦宁国泰,长治久安,又有宁静致远高雅之意。
春秋时,楚庄王六年(公元前608年),庄王亲率大军出伐陈国和宁国,击溃来援的晋军。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春,楚郑邲地之战结束数月后的同年冬天,楚庄王乘胜攻灭萧国,形成对宁国的月形包围,宁国险遭灭国。
在220多年中,宁氏傲居卫国公族为卿达七世,直至公元前546年宁喜(卫国大臣)被卫献公诛杀,招至灭门诛连,宁氏子孙被迫四处外逃,开始迁往河北、山西、山东、安徽和岭南两广等地。
此间,宁氏家族(应是侯族)的一支一路南逃,来到了今天的安徽省宁国市霞西镇至南山街道万福村一带定居下来,取地名仍为“宁国”。经过数百年的繁衍,宁姓人氏不断增加,宁国村(今为万福村)成为宁姓人氏的中心活动地带。宁国人正直豪爽,勤劳,臂长力大,勇敢好战,成为山越人的一部分。“依阻山险,不纳王租,故曰山越。”之后,宁国名声越来越大,成为宛陵县南部之乡地名,称宁国乡。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意思是,天下万物不断重新萌生,万国就都能美好安宁。
由于寓意美好,许多的寺庙都用“宁国”为名,也就不足奇怪了。
郊庙歌辞·祀九宫贵神乐章·豫和(作者:唐·佚名)
享申百礼,庆洽百灵。
上排阊阖,洞入杳冥。
奠玉高坛,燔柴广庭。
神之降福,万国咸宁。
宁国风光
方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