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出自他亲笔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从那时候起,“大医”一词的深刻内涵便印刻在每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医者心底,成为他们一生的追随。
“何以为大医?”除却精湛的医术,崇高的医德才是对医者更高的要求。
诚如书中所说,当习医者身居病患床旁,“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相信,大爱之情已从心深处油然而生。当大爱内化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又不断砥砺着医者以仁心施仁术、精技术,不断反复,不断提升。德愈高,不断鞭策而使技愈精。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白岩松总是替医生护士说话。当你了解下面的故事,你会真正明白“大医”的存在为什么如此撼动人心,而白岩松的发声绝不是在有意偏袒。
白岩松的家乡在偏远的海拉尔,他的父亲30多岁时总咳嗽,有时还带血。天津出差后他的母亲提醒他的父亲一定要去天津的大医院好好看看,检查结果出来是癌症。医生没有当面告诉他,只是跟他说不能走,必须住院。他的父亲悄悄溜走,等火车时,广播响起,有人要找他。是那位医生记住了车票上的车次,就这样,他的父亲被救护车强行送回医院。
故事短小,意味深远。跨越时间与空间,当我从纸书上看到这个故事,我看到有限医疗条件技术背后的“大爱”精神。
他的母亲讲述完这个故事,安安静静地说:“如果遇上这样的医生,加上现在的技术,也许你爸的病就能好了。”那时候,技术有限,而人心很暖。
今天,重症病人遇上大医精诚的好医生,辅以飞速发展的学科技术,你看,早期癌症也能早发现早治疗甚至早治愈。
生命的厚重,我们总是问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能改变什么?
且以德载医,在规范内于无形中发挥专业优势,如同是技术的杠杆撬动“大爱”的支点,一个人的力量也能创造奇迹。
夜深人静时,灯光柔和处,不禁与患者四目相视,你凹陷的眼眸中透露出久病的疲惫,监护仪跳动的红色警报是你传达的不适讯息。疼痛加重了,插管叼着有些舌燥了,一一判断,一一解决。看着你紧促的眉头渐渐舒展,听着你呼吸的声音趋于平稳,此刻的安静才算的上最大的满足。
也常问自己:一秒钟能发现什么?三分钟会发生什么?亲眼目睹才知道,一秒钟、三分钟能见证许许多多原以为不可能的可能。
一秒钟,细致入微处,医者凌厉的眼神中洞察到了潜在的危险;甚至半分钟不到,抢救车、除颤仪已经就位;三分钟,从发现病人心脏骤停到恢复患者窦性节律,医者的速度永远抢在死神最前面。每一刻的变化与奔走,都凝聚有价值的时刻。
大医深处显“大爱”,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16字精神,谨记裘法祖老先生的殷切勉励:“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努力善尽“人中人”的天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