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连续两个花季女孩不幸遇害,令人心痛。除了谴责之外,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安全选择交给别人,也不是有了新的科技,就可以放松安全意识了,事件中暴露出的防御性思维的缺失,值得我们警醒和反思。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技能的学习培训,希望在愤怒和谴责之后,不只是忘却。
为逝者哀悼!
分享一下吴军老师的总结,希望你也能够把这些牢记在心,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增强防御性思维。
第281封信丨美国的校园安全问题和个人安全防范|《硅谷来信》吴军2017年7月21日
前一阵在美国的伊利诺伊州发生了一起中国的交流学生章莹颖的失踪案,引起了中美两国的普遍关注。
章莹颖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到美国著名的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做交流学习,上个月(2017年6月)在美国当地,FBI(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调查人员怀疑她被绑架,且已经不在人世。
不久之后,FBI锁定了嫌疑人布伦特·克里斯滕森(Brent Christensen),并且于7月3日进行了短暂的法庭聆讯,嫌犯未多说话,法院拒绝其保释申请。目前比较确认的信息是章莹颖搭乘了嫌犯的车,于是被绑架。
大家痛心的同时,还讨论和关注了很多话题,比如美国校园是否安全,FBI为什么破案没有中国警察有效,以及嫌犯会被判什么刑,等等。
我今天聊这件事情不是讲八卦或者讲美国司法,而是想通过美国校园的安全问题,讲讲我对防范意外的认识。
今天大部分中国人到美国是来旅游的,口袋里有信用卡、驾照,下了飞机租车,想去哪儿去哪儿。但20多年前大部分到美国的人和我当时的情况类似,是20多岁的年轻人,是来读书的,兜里也没有几个钱,也不会开车,来了以后可以用“人生地不熟”五个字来形容。
当时大家年纪轻,到美国读书是为了今后的发展,挑选大学时都是找那些能够获得全额奖学金的好大学,最后哪儿给钱就去哪,对地点没有选择的可能性。而偏偏大部分美国好大学都在治安极差的地方,比如在美国排名前25的大学里(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18年排名为准),只有普林斯顿等七所大学周围环境是安全的,因此,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的留学生都有极强的安全防范意识。
我读书的巴尔的摩市,当时和现在基本上都是美国犯罪率最高的城市之一。在那里有多么不安全呢?我不妨告诉你这样几个事实:
1. 白天到巴尔的摩市中心,就能看到乞讨的人,到稍微偏僻一点的街区,会有莫名其妙游荡的人。
2. 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主校区到市中心的医学院,不到四公里的路程。据同学讲,如果是大晚上走过去,被抢的概率大约是50%,也就是说,你走一个来回基本上会被抢一次。当然,对于这个说法我没有去做实验,也不敢去做实验。
3. 在巴尔的摩东部非洲裔聚集的地方,会有半条街没有人居住的情况,那里的联排别墅的门窗都是被钉死的。当然大家也不要觉得里面没有人,很多这样的房屋被制毒贩子占据,在里面悄悄种大麻,造毒品。
4. 虽然霍姆伍德主校区是安全的,但是往东或者往南走三个街区,也就是大约150米的距离,就不安全了。就在校园附近,我读书的十年前,就有女生被奸杀,至今没有破案。
5. 在离开校园几个街区的民宅,虽然房主门窗紧闭,但盗窃者居然可以把墙凿出一个大洞偷窃(美国房子是木制的)。而就在离学校不远的小公寓里,会有卖淫和吸毒者居住,而由于政治正确的原因,房东还不容易把这些人请出公寓。
我在美国读书的城市治安环境就是这么糟糕,当时可以说是没有最坏,只有更坏。耶鲁大学所在的纽黑文市,华盛顿大学所在的圣路易斯市,情况就更糟糕了。
而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纽约市的治安情况更差,以至于我到哥伦比亚大学去看同学,晚上出门要比在巴尔的摩小心十倍,而且同学告诉我要在哪几个口袋里装上些零钱,以供强盗抢。当时我们叫它“破财消灾”。
不过,幸运的是,我在那里读书的六年里,没有被抢过,也没有遇到过任何危险,而我所认识的同学,在读书时也是如此。当时中国人在约翰·霍普金斯有两三百人,也没有听说过谁被抢,或者被伤害过。
也就是说,即使在那么不安全的地方,如果防范得好,还是可以避免灾难的。对于在美国读书的安全防范,我有这样一些经验。在世界不太平的今天,很多经验可能也适用于其它场合。
第一,任何时候都要有防范心理。最大的危险是不知道危险的存在,而意识到危险,出事的可能性就已经小了很多。
由于地处不安全的城市,约翰·霍普金斯的几乎每一位学生在来之前都有危险意识,而到学校之后,会有专门的人员介绍远离危险和防范的常识。有了危险的意识,在行动中就会主动防范,出事的概率就小很多。
首先,我们在租房子的时候,如果没有车,不会贪便宜租一个离学校较远的房子。
接下来,我们晚上下自习时,通常很少一个人走回家,女生尤其如此,哪怕家离学校很近。通常我们会结伴回家,或者叫校车送回家。当然,叫校车要等5-10分钟左右,但是这个时间我们都知道不能省。如果偶尔晚上在人行道上走路,我们都是逆行而走,以防坏人从后面袭击。
另外,我们从来不搭乘陌生人的车,也不让陌生人搭车,甚至很少和陌生人搭腔。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看到那些可疑的人,都躲得远远的。
由于危险意识很好,因此遇到危险的可能性就小。
我的一个同学在那里读书5年,没有遇到安全问题,结果毕业后去了非常安全的硅谷工作了两年,再回到学校时,第一天就被抢了。据他讲,因为没有了危险的意识,晚上走路根本没有想到防范的问题。可见,是否有危险意识,是保证安全的第一步。
我在第141封来信《风险意识》中介绍过防御性驾驶的重要性,其实有防范心理就是对任何事采用防御性思维。
第二,远离危险
在巴尔的摩,危险的街区,尽可能永远不要去,如果开车经过,千万不要停车,也不要摇下车窗。对于不熟悉的酒吧,也不要去,因为那里可能有吸毒和醉酒者。在巴尔的摩的六年,我甚至从来没有坐过公交车,因为对它们我并不放心。
远离危险不仅仅是被抢的危险,危险随处可见。过去很多外国人是到了美国才开始学习开车的,因此在学校里,外国同学开车基本上是“二把刀”的水平,我从来不坐他们开的车。这是我弟弟曾经寄宿的家庭的男主人(后来是苹果早期的副总裁),上个世纪60年代来美国的德国移民告诉他的。
很多人可能会讲,别人好意开车捎你,你不坐,岂不是太不给面子了?对此我的看法是,面子是别人的,命是自己的。我系里一位比我低一届的印度同学,夜里开车带着四个印度同学去玩,由于疲劳驾驶,车子撞到了立交桥的大柱子上,最后三死两伤(他自己仅仅受伤)。
远离危险不仅仅表现在地点上,也表现在时间上,即如果现在太晚要出去做事情,先想一想有没有可靠的交通工具?如果没有,宁可耽搁一些事情,放到明天做。
举一个例子,如果你今天晚上发现是交作业的最后时间,但是忘了交到系里的信箱中,而你已经回家了,这个时候千万不要跑到学校去交。这种事情本来就不能赶最后一分钟,这一次扣点分算是长记性,下次记得早点交。同样的道理,晚上就不要去加油站加油了。
章莹颖之所以出事,是因为急着赶去一个地方,搭乘了陌生人的车。如果有风险意识,时间安排得比较宽裕,就不至于如此。退一步,在外宁可迟到或者错失什么机会,也不要冒风险。
第三, 严守规矩
任何美国大学每年都会给新生讲安全防范,那些规矩不是白定的,是有道理的,要严格遵守,不能有侥幸心理。比如大学会讲,晚上回家要叫护送服务,千万不要因为怕麻烦,觉得只有五分钟的路,就有侥幸心理。即使是绿灯,过马路也要看车,因为保不齐哪个司机磕了药,这是驾照指南上写着的,但是很多人并不遵守。
在中国,大家最不遵守的就是系安全带,以至于中国汽车数量和美国相当,每年车祸死亡人数是美国的四倍。系安全带有多么重要?
简单地讲,如果双方时速加起来是100英里/小时(160公里/小时)对撞,系安全带的死亡概率大约是10%,不系安全带是90%。如果将这个概率折算回生命,系安全带可以延长人均寿命一周,这是相当可观的。
第四,关于安全防范的战术
网上登了一则消息,说章莹颖出事后,中国的军训开始教学生防身了。不过,遇到罪犯,一般人的那点武艺根本没有用,看看那些满脸横肉,壮得像铁塔似的罪犯就知道了。
在美国的大学里,校警不建议反抗,建议逃跑,而且要蛇形逃跑,以防止对方开枪。另外,能给钱消灾就给钱,不要舍不得东西。再有就是可以携带一些辣椒喷剂或者强光灯等自卫工具。
如果在路上遇到“路怒族”,有车跟着你,要将车开到警察局或者人多的购物中心,不要有侥幸心理,以为他会自己离开,更不要回家。
很多亚洲人喜欢将鞋子脱在门外,如果住在美国,这是个坏习惯,因为这等于告诉大家这里住着个亚洲人,而美国非洲裔的人都认为亚洲人家里有金银,因此这是招贼的习惯。到了国外,就要入乡随俗。
当然,我知道大部分人未必会到美国读书生活,不过,防御性思维、远离危险、严守规矩和有效的战术这四条,对于我们避免各种伤害和损失都是有意义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