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分得好处时,人们常说“分一杯羹”。“羹”,上“羔”,下“美”,最初指用羊肉烹制的浓肉汤,后来词义逐渐扩大。“分一杯羹”就是分一碗肉汤的含义。最早要分一杯羹的是刘邦。
据《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而幸分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益祸耳。项王从之。’”
楚汉之争早期,项羽占有很大的优势。双方在广武城对峙多日,彭越绕道项羽背后,切断楚军粮道,项羽对此有些忧虑。为了威逼刘邦早点投降,项羽在大堂之上设置案板,将刘邦的父亲绑在上面。然后传话给汉王:“你如果不赶快投降,我就煮了你的父亲。”刘邦回答:“我和你都曾受命于楚怀王,彼此约为兄弟,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你如果要烹你的父亲,那么到时候分我一杯羹吧!”项羽听了大怒,想杀掉刘邦的父亲。项伯就说:“天下事也很难说的准,那些志在夺取天下的人往往是不在乎家的,即使杀了也对事情没有帮助,反而增加彼此的仇恨,还 是算 了吧!”项羽听从了他的意见。
后来随着“羹”的含义演变,“分一杯羹”也用来泛指分得一部分利益或好处。如:“战争刚结束,各派都来分一杯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