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入社会这几年之后,越来越觉得心态真的太容易崩了,几乎每一天都在历劫,是那种看不到说不清的无力感,是那种什么都不做,就有可能被某件事情击垮的疲惫;是那种对未来举头无措的焦虑,还有对现状的不满与怀疑、委屈,又或者是那种前路漫漫、屡屡独行的孤寂。
现实世界就像是一个超级漩涡,稍有不慎就会把我们吞噬掉,就像有一句话说:面对这个混乱的世界,我们都用不同的方式寻找安慰,有些人求助更崇高的力量,有些人躲进虛构的世界寻求慰藉。
我们一下子做不到像前者那样万分强大,遮风挡雨,于是只要在暴雨来临,之前躲进属于自己的精神避难所里,以确保夜幕降临,暴风雨来袭,我们能够各自在自留地里获得短暂的安宁跟平和 ,免受风雨的侵扰。
对我来说,阅读、运动、音乐写作、电影、包括喝酒、逛公园、去看海,都算得上是我的自留地。它们就像是一套房子,有机组合在了一起,阅读像是餐厅,满足了我内心最强大的渴求,运动更像是一间起居室,音乐是卧室,酒呢 算是一件不浅的储藏室,虽然不常想起,但能总能在它的身上发现一些趣味,还有其他细小的部分,共同组成了那个属于我的那个精神避难所。
以前觉得无论是音乐还是阅读,都应该是一种享受的状态,加上避难的词汇,享受的心情恐怕会大大折扣。后来自己经历了才明白,成年的世界向来都是玻璃渣里找糖吃,能获得片刻的宁静本就实属不易,就连人人都熟知的桃花源又何尝不是陶明渊的精神避难所呢。
每一个人都被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周围是铜墙铁壁。别人进不来,自己又走不出去,才发现真正能够治愈自己的人也就只有自己了,所以我很庆幸自己能有那么几个能够让自己暂时游离的世界之外的兴趣,如果世界大危险,那么一定是它们让我感受到了安全。
其实就拿看书来说,虽然我们的身体不能在短时间内瞬移到世界各地,但我们在精神上能够做到快速穿越,直达书中所构造的那个世界,短暂的将自己从现实中抽离,寄托在书的世界里,书中更像是一个灾后重建的世界,又或者是某一个异想世界,你会在其中窥探到更大的世界观,以至于在摸索一二之后才发觉,我们所遭遇的一切本就不值一提,心中的苦闷虚无,似乎都能得到回应。
喝酒跟跑步不一样,它大概是那种,所有发生的事情我能理解,但是我的情绪并不能很好的开解,所以我需要一个途径来挥发掉我那些不好的情绪。跑步到大汗淋漓,心脏加速、肾上腺素飙升,到了一定程度之后,越跑越上瘾难得脑海中一片空白,然后进入内心的一个平衡状态。喝酒喝到半梦半醒倒头就睡,这个状态刚刚好,不需要再胡思乱想,这种感觉像是按下了人生的暂停键,掉进时间的枫叶,走出现实,右手梦境,我在夹缝中沉寂喘息,以此来找寻现实的平衡,就算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天然的酒过后醒了以后再去解决。
虽然短暂的逃避并不会让很多已经发生的事情有所改变,但是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在夜晚偷偷崩溃聊天又好似没事人一样,已经成了大部分人的常态,偶尔崩溃、逃避、伶仃大醉,卸下生活重担也没有关系啊,谁不是夜里仓皇而逃。白天又披肩上阵的,铠甲那么重没有必要24个小时穿在身上的。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就像那副铠甲,看起来光彩夺目、坚不可摧,可是我们自己知道它在我们身上的重量,它虽能抵抗外部的攻击,但却无法让抓着它的人得到很好的休息。
如果累了,不妨脱下它,把自己从中解救出来,给自己喘息的机会,给自己一点时间去短暂地逃避一会儿,人只有在停下的时候才真正属于自己想你自己是谁,又记起自己究竟是为何而出发。
人么,走走停停才更能看得清来时的路、沿途的风景,毕竟人生如旅途,你我皆旅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