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觉得《论语》很高大上,认为《论语》就是在讲咋当官儿、咋做人,今天早上的共读,再次突破了这个局限,它还在讲如何做事,怎么样遵循客观规律,更给人一种哲思,原来《论语》是很接地气的。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孔子说,庄稼长出苗,但不开花者是有的,开花,但不结果的也是有的。讲了一种客观的现状,其实每一棵苗就是一个人,大部分人都想开花结果,努力让自己有所成就。
这让我想到教育,我们不管这个苗是什么样的,都按同一把尺子丈量,所有人必须竭尽全力达标,就在这一段时间内,必须完成。如果没有完成,老师就会想方设法帮助,老师的出发点一定是好的。但没有从孩子的角度考虑,这个苗和那个苗有什么不同,这个苗今年开花,那个苗后年开花,但我们逼迫所有的苗都在同一个时间开花结果。所以打破了人的成长节奏,导致一部分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好心办了坏事儿,就是没有遵循人的成长规律。
所以,孔子在2000年前就践行着因材施教,2000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很难做到,除了班级制本身的限制,还有没有其他的因素,比如说我们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计课程,真正的贴着孩子的心设计课程,课程应该是生动的,活泼的,循序渐进的,不断提升的,孩子学习是快乐的,学会东西它是有幸福感成就感的。
对于那些苗而不秀者,秀而不实者,我们该怎么办?学习上跟不上的学生,要给予她更多的温暖和关爱,要给一样的阳光,不要求长一样高。慢慢发现他的与众不同,给予更好的支持,让它尽可能地开花结果。因为每个人都是本自具足的,每个人最终都能完成自己的一生。
也许他不在我们的条条框框里成长,在自己的节奏里,该秀就秀,该实就实。所以有的人是少年天才,而有的人大器晚成。孔子在那个年代做教育,就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尊重人的成长节奏,想一想,就觉得特别了不起,要不然怎么会有圣人之称呢?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孔子说,就像堆一座大山,就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需要停止了,我就停止。就像在一个平地上要堆一座大山,虽然只倒了一筐土,持续干下去,我也会做的。
这次阅读,对于这句话我有新的理解,做任何事情一切都在自己。那座大山就是你的热爱,你的工作,你的理想追求。哪怕你马上就做完了,但是你自己不想做了,哪怕一筐土你都不愿意再往上添了,你就会半途而废,做不做全在你自己。所以一旦认定你的大山,你的事业,不管周围人有没有支持你,持之以恒,才是真理。
哪怕事业刚起步,你遇到了很多艰难,你的大山只添了一筐土,但你认定目标,坚定信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每天摊上时间,用上精力,你的大山一定会堆成,你的事业一定会开花结果。这一切全在你自己。
孔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有愚公移山之志,干什么都能成,一切要回到自己,就看你想不想去做,不要给自己找借口找退路。多么温和地劝道,多么生动的比喻。回到自己,才是真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句话我们很熟悉,孔子在大河边说,时间流逝,就像这样滔滔不绝,不分昼夜。孔子让我们珍惜时间。
今天听完国杰学长的讲解,我有一些新的思考。时间滔滔不绝,奔涌向前,一去不复返,对我们每个人都这样,时间是公平的。为什么有的人事业有成?而有的人悲守穷庐,庸庸碌碌?在于每个人对时间的管理。你忙完工作之后,业余的时间是刷手机、追剧看、抖音,还是沉淀在自己的追求中?前者,我们挣钱、吃饱肚子,养家糊口就行。后者除了实现前者的这些愿望,还要实现个人的价值。我怎么做让自己这短暂的一生过得有价值?有这样想法的人,他就会规划时间,把娱乐时间中的一部分拿出来成长自己,持之以恒,他就会与众不同。
逝者如斯夫,逝去的时间如滔滔河水,奔流不息,逝去的还有我们生命中的美丽年华,美好青春,还有亲人的离开,这些一去不复返,就像奔流的河水一样,无法阻挡的流逝了。
此刻,我意识到了,有了这个觉察了,我就开始珍惜,珍惜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与亲人的相处,更多一点的付出,更多一点的陪伴,多一点宽容;与友人相伴,更多一点的看见,更多一点的倾听,更多一点真诚;哪怕走进大自然,看到花草树木蓝天流云,也会驻足观看,欣赏留连,用宽阔而平静的心,去看世界,阅人情,支持他人,美丽心情,活好自己这一生。
我们改变不了时间的流逝,但可以改变为人处事的方式,可以改变自己面对事情的态度,还是回到自己,你对了,这个世界就对了。
这么解读这三句话,你是不是觉得《论语》不那么陌生刻板了,有了更宽阔丰富的意义;你是不是觉得《论语》走下了神坛,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了,还很接地气,有了生活的烟火气,就像黑夜星辰为我们指路。此刻想到孔子是不是心里充满敬意?觉得孔子很伟大,很了不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