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作文的孩子,一般会有三种不良表现:写不出、写不长、写不细。

出现第一种情况的原因,又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心有千言万语,却不知如何表达。好比岩浆滚滚的火山,眼瞅着要喷薄而出,无奈缺一道口子。
第二种是根本不知道写什么,脑子里空空如也,提笔如有千钧。即使硬挤出几行字,也多是拼凑与干巴。
教第一种情况的孩子不难,只需引导得当,激发有效,一层窗户纸捅破之后,“岩浆”就喷出来了。星星之火,自然可以呈燎原之势。这一次,我想谈谈第二种。
在开谈之前,我先聊聊母亲与妻子。
母亲是个普通的劳动妇女。平日里也就烧一两个菜,色香味俱全根本谈不上,充其量是烧熟下饭的程度。长此以往,培养了我和父亲不挑食的好习惯。只要有的吃,就很满足。偶尔晚上热一热中午的剩菜,也能对付一顿。但逢年过节、宾客临门,母亲就开始发愁了——亲朋好友难得来一次,总得拿出点像样的饭菜招待。面对家里一大堆的食材,她却整不出几个拿手的菜肴,只好摊手对宾客做抱歉状:“没啥好烧的,随便吃点……”

妻子呢,恰好跟母亲相反。她继承了老丈人优良的厨艺基因。烧出来的菜肴不但看相好,味道也相当不错。去泰国自由行的时候,当地的大佬很认真地跟她商量着去当地开中餐馆的事宜,并声称会投资入股;从认识她到现在,在各种美食的诱惑下,我硬是从一个140斤的帅气小伙,变成了如今180斤的中年大叔。即便如此,偶尔中午时我们也会饿肚子——因为家里没有备好食材,实在无东西好烧。
讲作文的时候,我常喜欢拿“吃”来做比方。如果把写作文比喻成烧制菜肴的话。写不出好文章的原因也会有两种:一种像我母亲大人——食材很多,却不懂得如何烧制;另一种像我老婆大人——烧制的水平很高,可惜没有食材。
著名的教育家秦晓瘦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饿肚子的,不一定是差劲的厨子。为什么他们厨艺好,还会饿肚子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

环顾一下四周,有多少孩子,一遇上写作就会哀嚎:“写什么才好”、“没啥好写的”、“带我出去转转吧”……
如果您的孩子常常发出这种惨叫,恭喜你,他非常有可能是一个“写作巧妇”。
如果您的孩子时时发出这种悲鸣,很不幸,他正面临“无米可炊”的窘境。

素材,是写好文章的一道永远都绕不过去的坎儿!
看到这里,有人不服了——我还就不信了!不收集素材,编素材还不行吗?作家笔下的文章,还不都是瞎编的吗?
第一个观点——编素材,简单点说,叫“瞎编”。由于孩子们年龄偏幼,水平偏次,“编“的能力不敢恭维,很容易就变成“睁眼睛说瞎话”。一不小心,就会闹笑话。
比如这一篇——

再比如这一篇——

类似的文章,你愿意看,我还能找出一大堆。这些文章共同的特点是:均出自初学者之手,均在日常生活里缺少发现的眼睛。写起文章来,脑子一片空白。心急之下,只好画饼充饥。
而关于作家素材的虚构问题,我们下回再详细探讨。这里只能告诉你:他们所有的虚构,都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之上艺术化处理。换句话说,就是写实的叙述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望,只能通过虚构的情节,将真实的情感表达充沛。
总而言之,靠“编”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即使你偶尔一次能够蒙混过关,也不必沾沾自喜。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保不齐哪一次,你就露馅了。画饼充饥的伎俩,永远不可能成为光明正道。
既然这道坎绕不过去,那就该直面去应对和攻克。怎么做呢?你需要的工具,只是一支笔、一张纸、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以及随时准备收集素材的一颗心。
笔和纸是客观条件,很好满足。眼睛,只要视力无碍,也都能做到“发现”。
关键,还是要有时刻准备去收集素材的“心”。

著名的教育家秦晓瘦先生还说过这样一句不太有名的话:凡事就怕“用心”二字。用心是一种态度,而态度常常能够决定一切。除非你不想去做好它,真从心底里重视它、落实它、坚持它,日积月累、长此以往,效果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怕就怕很多明明已经生病的人,边咳嗽着、擤着鼻涕,边将感冒药一把推开,嘴里还嚷嚷:“好难过,这可怎么办。”这是很滑稽,很可笑的,却又真实发生并不断上演的剧情。
下面的文字,是给那些下定决心、端正态度,想要吃“感冒药”的“患者”。不符合此条件的,请绕行。
如果你有了一颗准备随时收集素材的“心”,那么你的眼睛一定会发生一些改变——你眼中所看到的一切,不再是单纯重复和千篇一律,一定会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某某一向不穿裙子,今天居然穿了条漂亮裙子。啧啧啧……比如:老师总是布置很多作业,最近居然连续好几天都大开恩,给我们布置了极少的任务,哈哈哈……再比如:小丁和小甲又吵架了,吃瓜群众们,看热闹去啊……
其实,这些“不同”的事情,就是所谓的“素材”。如果你能够多多练习、多多收集,渐渐的就会从生疏到习惯、再由习惯变为擅长。这时候,你会很容易就能找到生活中的各种“不同”。此时,恭喜你,第一关通过了!

当你面前只有一个菜时,没有选择的余地;当菜很多时,就有了挑食的资格。 素材跟菜肴一样,也有好坏之分。手里不缺素材的时候,就该提高要求,有选择性地留下“营养”、“新鲜”又“价值高”的素材。
什么样的素材才符合以上的要求呢?
很简单。自己喜不喜欢;读者感不感兴趣。
自己是素材的加工者,如果连自己对这个素材都无话可说,那可以直接筛掉了。显然它没有刺激到你的兴奋点;
读者是素材的消费者。最后你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取悦读者,让读者老爷们满意。如果他们连兴趣都提不起来,这样的素材也可以淘汰。
以上两条准则,说简单,也简单;说难办,也难办。贵在坚持。
而筛选后“幸存素材”的质量,会与最初素材的供应量成正比。这就好比“从十个人里面挑个小强跟从一千个人里挑个大壮进行PK,无论比什么,获胜的往往是后者”道理是一样、一样、一样的。

花了这么多时间,费了这么多口舌,举了那么多例子,讲了那么多道理,其实只想说一句话:
很多时候,
如果我们不明就里,只是习惯性地埋头向前,不问对错,那是无知,不能怪你。
如果已经明白道理,深有感触、连连赞同,却不做改变,那叫愚蠢,深感无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