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羞与内向】
害羞通常是社交焦虑的一种表现。害羞的人会过分关注外界的消极评价,在人际交往中,经常表现出退缩与回避的行为。他们担心别人对自己有不好的看法和评价,常常处于内心冲突中,这种内心冲突会影响个体的社会适应性行为,影响其与他人建立关系,影响其团队合作和领导力的发展,影响其学习、工作和婚姻生活等方面,影响其人生目标的实现。
内向的人并没有社会交往方面的问题,与人交往时没有恐惧焦虑,不会表现出退缩与回避的行为,他们与外界的人交往时是和谐的,能与他人进行正常交流,也能建立必要的人际关系。
内向的人不会放大外界的批评,别人的评价也不会影响他们与别人的交流和自我评价。内向的人也可以表现为善于交际。
内向和外向的主要区别是个体愿意把自己的精力和能量投注到外部世界还是内心活动上,把精力和能量投注到内部世界的人是内向的。
和外向的人相比,内向的人并不太享受与外部世界的交往和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他们更享受独处或与亲密的人相处。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与其他人打交道就有问题,只是他们不希望有那么多朋友,不希望有那么多的社交活动而已。
内向是一种性格特征,是人和人的个体差异,没有好坏之分。
社交焦虑的形成是一个习得的过程。早年在某个特定情境下经历了创伤性的或者让人窘迫的社交互动,这导致其习得了焦虑、窘迫或羞辱的条件性反应。
在某一情境中产生的条件反射(条件联系),经过泛化机制扩展到更多的社交情景中,更多类似的社交情景也会引发焦虑或者恐惧情绪,这样一来,广泛的社交情境就都会引起焦虑恐惧情绪。
条件反射方式是社交焦虑习得的直接途径,此外,通过观察学习的方式也会形成焦虑。
【社交焦虑的认知中介因素】
(1)假想观众
与他人互动时会去思考他人怎么看待自己,并根据自己对他人想法的揣度来产生情绪体验和调整人际行为。
参加各种社交情境时,他们的心中都有一个“假想观众”。他们都觉得有人在盯着他,关注着他,评价着他的一举一动。“假想观众”是想象出来的,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2)自我否定与消极预期
“假想观众”对自己有着高要求或高标准,社交焦虑者觉得自己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无法让他人满意和看得起自己。事实却可能是相反的,看轻自己在先,然后才会觉得他人看不起自己。
当他们对自我持否定看法时,便会对社会交往活动持有消极的预期。在社交活动之前,他们对于将要发生的事情有着负面的、灾难性的预期。他们会担心自己表现不好,试图让自己表现得更好一些,为此进行大量的练习和准备。在社交过程中,由于消极预期的存在,他们便会选择性注意那些与自己预期一致的信息,患者会注意自己的内在体验,监控自己的表现,并且特别关注焦虑的信号,包括身体的症状。他们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与社交任务无关的事情上,可能会导致社交任务完成得不理想,这又会强化患者原来的消极预期。在社交活动后,患者在头脑中一遍又一遍回忆这个事件,评价自己的表现。由于患者存在的选择性注意的影响,他们会更多关注自己表现不好的方面,他人的负面反应等方面,受事前和过程中的偏见所影响,反思的结果会加强他们的消极偏见,增强患者对下次社交事件产生相同或更大的焦虑的预期。
(3)青少年的社交恐惧症与性心理有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