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软进军移动互联网的生死关头,纳德拉祭出了法宝:兼容iOS和Android全平台。
当然,任何一个决策都有它的利弊,作为一个企业的掌舵人,他必须要建立路径,坚定的执行自己企业的目标。
对于微软,其他的东西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转型到移动互联网上来。
但也正是这一点,困扰了微软接近8年。我们来看一看微软这几年的决策以及成败得失,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驾驭一家企业实现目标是怎样的不容易。
1、第一阶段,观望——大佬心态。
苹果发布了iPhone,之后怎样?微软前CEO鲍尔默笑了,轻蔑的笑。这时,其他企业在干什么?谷歌停掉了将要发布的Android系统,回炉重造。HTC和三星等快速跟进。中国的魅族——在没有Android的情况下,用Windows CE开发了一个与iPhone外观不相上下的系统。
微软当时是科技企业当之无愧的巨无霸,他的嘲笑在当时看或许不无道理,但微软很快就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微软以为这种狂热是昙花一现,但很快微软就乱了阵脚。
教训:不要用经验去衡量全新创新,要完全学习接受,重新评估效果,快速跟进。
2、第二阶段,慌乱——不舍得割肉。
但是,苹果不仅成功了,而且还创造了移动互联网市场。谷歌和三星等联袂追随。用免费操作系统攻城略地。这时微软的WP操作系统依然是授权使用,但没有人买单。
微软一度效仿苹果做软硬件一体化,准备推出自己的硬件产品。
这时,鲍尔默依旧傲慢,认为没有了Windows和Office,移动设备都只是玩具。但没想到,海量的开发者帮助苹果和谷歌解决了没有微软所造成的各种问题,这时微软忽然发现,移动互联网的世界,已经不需要微软了。
教训:不要认为自己不可或缺,不要认为除了自己,用户选择。
3、第三阶段,说服——没有成功。
微软原本想在移动互联网再复制个“微软英特尔”的联盟,选择了与诺基亚强强联手。但这两个过去的巨无霸在新时代都是跛脚鸭。
微软又希望拉拢开发者开发应用,一度只要开发微软APP,就支持10万美金。但开发者认为这仍然是不划算的买卖。微软陷入了“没有APP就没有用户,没有用户就没有人开发APP”的怪圈里,再没有走出去。
这一阶段,已经让其他所有尝试做平台的企业受挫,黑莓,Palm,三星等等都折戟沉沙。
教训:生态系统必须要有一个触发点,显然金钱不是。微软搞错了方向,选择说服开发者。正确的做法是用更好的产品吸引用户,或者开辟全新品类吸引用户。开发者是追逐利润的。有了用户,就有开发者。
4、第四阶段,兼容——最后的大招。
纳德拉上台以后,重新考虑了当下的形势:控制移动互联网,短期内没有希望,甚至可能被移动互联网彻底遗弃。当务之急是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由于微软基本已经放弃了硬件,从用户端着手已经无望,而说服开发者又太难(如上所述),于是纳德拉憋了一个大招:
开发Windows 10 的Universal App, 你将得到全平台!管他什么IOS,Android, Windows, WP,,Xbox.Hololens 都有了。
大一统的结果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开发者觉得既然这么简单,就顺手在微软那边放一份吧,万一有效果呢?
于是微软就有可能获得移动互联网发展最需要的开发者资源——虽然是二等公民,但毕竟聊胜于无。有了这些,微软才有可能绝地反击。纳德拉肯定知道这样做对微软原有开发者的伤害,但如果微软错过了这一波,将会失去在移动互联网的话语权,这是纳德拉最不愿意看到的。
教训:到现在仍不能说这个方案就有效。但在放弃硬件,生态上又处于弱势的纳德拉来说,这是一个赌注。
从这8年的历史来看,微软每次变革都没有什么好效果,反而留下不少副作用。
从成功的可能性上来讲,当然不乐观。但创业和决策原本就是从不可能中找到可能。这条路或很难走得通,但却是纳德拉必须要闯的一关。
作为创业者,我们谁的决策不是在万众质疑中做出来的?失败的被嘲笑坐实,成功的继续挑战下一关。
在“事已至此”的阶段,纳德拉已经做出了他能做的最好改变。但仍旧缺乏的一点,就是用户对于微软产品的期望。没有这一点,用户和开发者就无法进入良性互动,这些努力从目前来看,仍旧缺一口气。从这个角度来看,纳德拉还是没有敢孤注一掷。这或许也是微软当下最大的不足。
©本文作者赵博思,版权归指尖儿(zhijianer.me)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及原文链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