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老师叫一个孩子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你能看到其他举手的学生脸上失望和沮丧的神情,因为他们又错过一个获得老师表扬的机会;你也能看到其他不知道答案的孩子一脸如释重负的表情……这场比赛竞争激烈,风险极大,因为孩子们的世界里无非只有两三个最重要的人,而他们正在争夺其中一位的爱和赞许。
更何况,孩子们保准无法从这样的教学过程里学会如何彼此喜欢和理解。回想一下你自己的经历吧!如果你知道正确的答案,老师却叫了别人,你或许指望站起来回答的这个孩子出错,好让你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知识。如果老师叫了你,你却没回答正确,或是你根本没有举手参与这轮竟争,你恐怕会嫉恨知道答案的同学。在这套体制里,失败的孩子会嫉妒、怨恨成功的同学,说他们是老师的跟屁虫,甚至在操场上用暴力欺负他们。反过来,成功的学生也大多对不成功的孩子怀有蔑视的态度,说他们是“呆瓜”或“猪脑子”。
——摘自《影响力》
感想: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竞争是自然本能,团结合作才是人类智慧、文明进化的结果。但这两者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利益。竞争是为了生存(得益),合作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最大利益化)。
《道德经》里面写,圣人处处谦虚、退让,反而能够赢得爱戴;事事不计较利害得失,反而身受其益,“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的智慧在于此,只有告诉人们无私能得到好处(利益),才能最有效地教化人们听从。
学校里面教育学生要“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因为这是获得表彰、表扬、竞选干部的充分条件;单位里面讲奉献、付出,是因为有劳模光环、薪资奖励、职位晋升的驱动。
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有利益和欲望的底色。重要的是,我们不要被陷阱迷惑、操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