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静漾阅迹
『心住非家』世尊的成佛思维观!

『心住非家』世尊的成佛思维观!

作者: 静漾阅迹 | 来源:发表于2017-10-19 20:10 被阅读0次

        以下文章摘选自清泉谷.释迦茅屋.太湖山人所著法宝《心住非家》系列之《菩提树下成正觉》。

图片拍摄于太湖山灵山寺
      我时复作是念:‘何法无故无生?何法灭故生灭?’即正思维,起如实无间等:无生则无老病死,生灭故則老病死灭。复作是念:‘何法无故无生?何法灭故生灭?’即正思维,起如实无间等:有无故生无,有灭故生灭。又复思维:‘何法无故有无?何法灭故有灭?’即正思维,生如实无间等观:取无故有无,取灭故有灭。又作是念:‘何法无故取无?何法灭故取灭?’即正思维,生如实无间等观:所取法无常、生灭、离欲、灭尽、舍离,心不顾念,心不缚著,爱则灭;彼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诸比丘,于意云何?譬如油、炷燃灯,若不增油、冶炷,非彼灯明未来不生、尽、磨灭耶?”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如是诸比丘,于所取法,观察无常、生灭、离欲、灭尽、舍离,心不顾念,心不缚著,爱则灭,爱灭则取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世尊从根源上思维,生起如实无间等:”知道没有生,就不会有老病死,生灭的缘故,老病死就会灭。”

        所以,无生就没有老病死。我们“花开见佛悟无生”,对不对?因为无生就无老病死。我们念佛要实相念佛,无生才能得解脱,往生也是为了悟无生而才往生的。所以,在念佛的每个当下,要清清灵灵,明明了了,让每个佛号都要很清楚的在你的耳根溜过,在你的唇上飘过,在你的心中滑过。要清楚明白这句佛号的无常所带来的生灭。生命正如同这句佛号一般,在苦、乐受中浮浮沉沉的起落生命。生命即是佛号,佛号正是生命,细细体会生灭无常,由此而对这份浮尘生命的厌恶,情愿远离对生灭的执着。认清这份生灭的当下,堪破生命的无明染爱,由此而破身见、断贪嗔,趋向无生而不再流浪生灭浮沉的生死海。念佛是为了趋向于厌,灭,离欲,解脱。

        往生只为无生!

        所以,当内心起烦恼、起纠结、起郁闷的时候,要这样问自己:为什么会有烦恼?为什么会有执着?是在哪里起的烦恼?在哪里起的执着?如何把它给灭了。找到他的因,看清楚它的缘。现在有烦恼是苦,叫苦果!这个果报已经生了,从苦果里面追溯他的因与缘,然后找到苦因,把苦因给灭了,把缘给灭了,问题就解决了。

        我们说要悟无生,如何才能无生呢?把有灭了。有是从哪里来的呢?是由取来的,取叫执取,把内心那个抓取给灭了。抓取灭了我们一般怎么讲呢?叫放下。放下就洒脱了,放下就自在了。

图片拍摄于太湖山灵山
        所执取的法是无常的,是有生灭的,若能离开欲,使欲灭尽、身心舍离,心不顾念,心不被缚着,爱就会灭。由于爱灭的缘故,执取就会灭;由于执取灭的缘故,后有就会灭;由于后有灭的缘故,生就会灭;由于生灭的缘故,那些老病死,忧悲恼苦,就会灭。像这样的,如此纯大苦的聚汇集起,都会灭。

      “花开见佛悟无生”,如何才能无生呢?把后有给灭了,后有怎么灭呢?把执取给灭了。执取如何灭?观察那个“抓”,抓得住吗,能抓住吗。只要去观察执取力,观察你的抓,就会发现,实在是抓不住啊!在座诸位可能有谈过恋爱的,曾经那份轰轰烈烈地恋爱现在还在吗?曾经可能付出过感情,那份感情现在还在吗?不在了,他变了。变了就是无常,变了就是生灭。因为它会变,抓不住也捏不牢。那现在留下的是什么?是遗憾、是寂寞、是痛苦、是烦恼、是伤心。伤心痛苦是果,先前的抓是因。因缘果之间理清楚了以后,再看要不要抓?再问清楚一点,是要痛苦还是要安宁?要痛苦继续抓,要清静不要抓。不要抓是什么?叫舍离、离欲!把内心那股执取力给灭尽,即心不顾念,心不敷着。

        凡是所在乎的一切,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成为过去,无论是得到过的或是没有得到的,带给我们的都是无尽的伤痛。对于任何的执着,当我们依恋的时候,留下的是什么?所以,当我们的心染着于外境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流逝,给我们带来的是何等的灾难啊。凡是有所在乎的,当它变得时候,就有大苦生。如果有孩子的,当孩子死去的时候,死了,苦不苦?没有失去过心爱的人、心爱之物,那是永远不可能体会到什么是无常?什么叫生灭?哪怕有过失去,如果不站在法上去体会,那都是轮回的无明伤痛,永远没有超脱的理性反省。所以这里讲要“观无常、观生灭”,当你体会到真正的无常,真正的生灭的时候,现在唯一要做的,唯一该做的就是对此生命的现象要生厌,由此而进升为离欲,最后灭尽。除此,没有第二个方法,可以让自己宁静、清静,而得心灵上真正的超脱。

       

图片拍摄于太湖山灵山寺

        只有让自己离欲,所以,不希求改变任何现象,也不幻想改变任何万物。唯一能改变的就是只有自己这颗心。让它趋于平淡,让它甘于平淡,让它能享受平淡;让它趋于寂寞,让它甘于寂寞,让它能享受寂寞。修行人要懂得寂寞,懂得享受,这是“独一静处,不放逸住”所需要的。不懂得享受寂寞,也难以持久的独一静处,这样很难不放逸而住。因为,心容易被外境所系缚,心有抓取、有执着。

        心中有法很重要,每个都有爱,每个人都有执着,每个人都有放不下的东西。当师父逼着你,让你精进努力修行的时候,你是会有纠结的。当法界的诸佛菩萨逼着你,让你断除心中染爱的时候,你是无可奈何的。当有种无形的力量推着你放下身心执着的时候,你的内心是很痛苦的。即使心中有法,也会对这个人生有一种反省。大家一定要深刻体会、领会这个法义,要跟我们的身心、跟我们的生活、跟我们先前的曲折人生结合在一起。跟我们的这颗实际上已经受了很多伤害的内心,跟这颗受伤的心结合在一起。只有跟你的身心结合在一起的佛法才能解决身心的问题。

        当大家在大雄宝殿念那声阿弥陀佛的时候,我心里在想,如何在您们心中建立正信!如何让这声阿弥陀佛真正地给你带来安慰,慰籍你流浪已久的心灵!当你心中有法,再去念这声佛号的时候,那是多么地欣慰,多么地安慰。那份人生的寄托是完全变样的精致。


      身为佛陀座下的圣弟子,要内修解脱道,外现菩萨行。坚持弘法利生的修行路线,在利生中圆满解脱以彰释尊的救度之心,在解脱中继续利生以显释尊的慈悲之情!
    ――清泉谷.释迦茅屋.太湖山人  语
图片为《心住非家》系列法宝,现今免费结缘中,如需请购请留言

精彩回顾:

.佛陀成正觉前的思维

.何为“如法”的依止善知识?

.依法不依人,看透生死无常

.让佛陀的一味法乳流进您的心田

相关文章

  • 『心住非家』世尊的成佛思维观!

    以下文章摘选自清泉谷.释迦茅屋.太湖山人所著法宝《心住非家》系列之《菩提树下成正觉》。 我时复作...

  • 六触入处,受得此身

    太湖山人 著 《心住非家》之《是法住法位》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此身非汝所有,亦非余人所有,谓六触...

  • 『心住非家』从其因缘生诸苦乐

    太湖山人 著《心住非家》之《是法住法位》。 ……婆罗门尼复问:“沙门,云何阿罗诃(即世尊)说因缘生苦、乐...

  • 『心住非家』佛陀的“无我”观

    以下文章摘选自清泉谷.释迦茅屋.太湖山人所著法宝《心住非家》系列之《是法住法位,世间常相住》。 《杂...

  • 『心住非家』佛陀的“正思维”

    以下文章摘选自清泉谷.释迦茅屋.太湖山人所著法宝《心住非家》系列之《菩提树下成正觉》。 尔时,世尊...

  • 修道正果论第四十四

    于是文殊菩萨白佛言。世尊。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因其不修。不得成佛。世尊曰。非是不得成佛。只是业债广多。何以故。一切...

  • 依法不依人

    “心住非家”第一节学习小结 开始”心住非家”第一阶段的学习.能...

  • 什么是《心住非家》?

    以下文章均摘选自 太湖山人 著《心住非家》系列法宝之《菩提树下成正觉.依法不依人》 也就是说...

  • 净宗法师:同享腊八粥共结弥陀缘

    相传世尊成佛之前,出家修道,经六年苦行,骨瘦如柴。某日,一牧羊女送来乳糜,世尊食后,恢复体力,遂于菩提树下觉悟成佛...

  • 天台观生灭妄心成佛与楞严耳根圆通无碍

    天台观生灭妄心成佛与楞严耳根圆通无碍 有大德以楞严耳根圆通的所观境来质疑天台观妄心成佛。认为楞严佛陀亲口说的只有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住非家』世尊的成佛思维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gwy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