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古典音乐里面没有“和弦”?

西方乐律的和弦由“复调”产生,而复调来自于毕达哥拉斯的“纯律”。
公元前5世纪,毕达哥拉斯发明的纯律本身就是个和弦体系,他发现弦比为1:2、2:3、4:5的声音最为和谐。
公元9世纪,从事宗教活动的僧侣音乐家开始在格里高利圣咏的单线条旋律的下方加一个平行四度或五度的曲调。于是,这个所加的曲调与原来的旋律就构成了一种简单的"复音"组合。
至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专供贵族欣赏的小型交响乐。
到了17世纪,由J.S.巴赫发明了“十二平均律”后,使得和弦体系在西方音乐中普及,后经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人推向辉煌。
是因为中国古代没有出现复调音乐吗?
中国古典音乐历经先秦的“雅乐“、到南朝的“清乐”,至唐朝出现了“燕乐”,即根据胡琵琶拟定的燕乐二十八调。

这二十八个调,都使用七声音阶,但七声中只有四个音可以作为主音,即只有四个调式。这四个音是宫、商、角、羽,没有徵。这四个音又仅与十二律中的黄钟、太簇、夹钟、中吕、林钟、南吕、无射七律相配,这样,就得到七宫、七商、七角、七羽共二十八调。
此燕乐的二十八调属于“同宫系统”,就可以算作一种复调音乐。
甚至到后来发展出了“宫商角徵羽”和十二律吕结合的八十四调,即“旋宫转调”。
燕乐系统属于同宫系统,和西方和弦的“同主音调式”相比,同宫系统相当于小二度的复调音乐体系,目前燕乐二十八调至今尚在潮州音乐和福建南音延续至今,可谓中国燕乐的活化石!
相比较而言,中国自唐朝唐明皇时就有了复调音乐,而西方至9世纪才出现复调音乐,怪不得梨园奉唐明皇为祖师爷!
是因为中国的乐律数学不如西方吗?
中国古代的周易数学实际上和毕达哥拉斯的神秘数学是相通的。
西汉时期的《周髀算经》中已经出现“勾股定律”,说明中国的勾股定律在先秦时已经开始使用,甚至在《周髀算经》中说大禹治水就是用的勾股定律。
明朝王子朱载育发明的十二平均律不仅比J.S. 巴赫早100多年,而且在其著作《乐律全书》中详细描述了和声实验。
是因为中国没有用弦长定音吗?
据说,周文王和周武王曾以“弦长”定音,本来古琴只有5根弦,后来周文王加一根弦,周武王加一根弦,才使得中国的古琴变为“7弦琴”,这是中国以“弦长”定音的最早传说。
而汉朝的京房发明了一种以“弦长”定音的工具,明朝朱载育也发明过弦长定音的工具。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古典音乐没有和弦呢?笔者认为根本的原因是“律历分家”!
中国自古都是“以黄钟之长定律”。
《管子》和《史记》中记载的“三分损益法”均以黄钟之音为起始音。
二十四史中自《史记》到《隋书》中都有《律历志》,但自《旧唐书》开始只有《历书》却不见了《律书》,后代只有《宋史》出现过《律历志》,但偏差已经很大。
明朝发明十二平均律的朱载育在其《律学新说》序言中说到,司马迁在写《史记》时用的“黄钟”之度还是对的,即纵黍(一种黄米)的八十一个长度,但是王莽篡权以后,责令刘歆制律,刘歆却使用了横黍来度量黄钟,致使结果为九十。

班固写《汉书》时沿用了刘歆的度量法,《宋史·律历志四》中:“ 照以纵黍累尺…… 瑗以横黍累尺。” 竟然以纵黍尺为营造尺,横黍尺为律尺!
那么黄钟之音从何而来?
《淮南子·主术训》中“乐生于音,音生于律,律生于风,此声之宗也。”
因此从古人的“候气法”中能够找到答案,《后汉书·律历志》中有过对候气方法的明确记载。
“夫五音生于阴阳,分为十二律,转生六十,皆所以纪斗气,效物类也。天效以景,地效以响,即律也。
阴阳和则景至,律气应则灰除。是故天子常以日冬夏至御前殿,合八能之士,陈八音,听乐均,度晷景,候钟律,权土炭,效阴阳。
冬至阳气应,则乐均清,景长极,黄钟通,土炭轻而衡仰。
夏至阴气应,则乐均浊,景短极,蕤宾通,土炭重而衡低。
进退于先后五日之中,八能各以候状闻,太史封上。郊则和,否则占。
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动。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惟二至乃候灵台,用竹律六十。候日如其历。
现在看来这实际是冬至时地球在近日点与太阳共振的产生的气流运动,以致竹管中吹灰致声。
很有意思的是,中国唐朝的燕乐二十八调起源于龟兹(今新疆)的胡琵琶,而据说胡琵琶来自印度,但是古印度的音乐同样也是没有和弦,但中国古代和古印度都有着二十八星宿的悠久历史。
笔者大胆猜测,印度与中国的二十八调同宫系统音乐之所以纷繁复杂,不适合流广,主要是因为没有和天空二十八星宿的运动对应。
因此,懂得了宇宙和谐,才会懂得人体和谐,懂得了人体和谐,就明白了音乐的和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