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意: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记载的诗歌从西周至春秋,跨度五六百年。自来人们也不把做为纯粹的文学作品,而是当做人生和社会教育的教科书。
它的内容也相当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而这些内容,无论怨男痴女忠臣孝子,都直抒胸臆,真情流露,毫无虚情假意。
在诸子百家作品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孟荀墨庄皆多引用,以增强说理认证的说服力。
孔子概括《诗经》三百多篇,皆无邪,思想纯正,诚心诚意,是立言立行的标准。这也是《大学》屡次引用的由来,《大学》本身倡导修身为本,德为正,在说明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引用:《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大学》第四章在论证追求美好的品德,止于至善时引用: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xiàn)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大学》第十章在论证修家齐国平天下时引用: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大学》第十一章在论证推己及人以身作则,做好榜样时引用: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大学》本身就是以修身为核心,而又引用这么多《诗》云,与孔子此言“无邪”相互佐证吧,都是根正苗红的存在。张居正言,“只是要人为善去恶,德其性情之正而已。人之心若能念念为正,而无邪曲之私,则其所为,自然有善而无恶。”有善无恶思无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