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淅淅沥沥的小雨已经停歇,天空还没有明媚的阳光,但是干净的马路,清新的空气,三三两两散步的人流,还是让我忍不住,回应春的呼唤。拉起电视机前的儿子,骑上电动车去姥姥家喽……
见到妈妈,她正在客厅逗小侄女玩,爸爸散步去了。我们到来她甚是欢喜。“我正准备包饺子,妞妞醒了,你们来的正好,有帮手了”妈说。
“来得早不如来的巧,今天,我和小帅哥一起露一手,我俩包饺子。”儿子一听,迫不及待的要去洗手。我先来擀两张饺子皮,我和儿子一人一张,现场教学:把饺子皮放在左手伸平的四指上,右手挖馅儿,馅儿要放在饺子皮中间,拇指肚大小即可。然后,左手四指弯曲,大拇指上迎,这样圆圆的饺子皮儿边缘就会靠拢。右手来帮忙,先把中间对齐捏紧。然后从饺子的一端开始,把对齐的饺子皮,用大拇指和无名指的手指肚捏实。把两层皮捏成一层一样薄而透明,这样下锅煮时既不会裂缝漏馅儿,又筋道可口。儿子听得很入神,当然手法确实很拙劣,在我的指点和帮助下,也算圆满完成了第一件作品,那神情掩饰不住的洋洋得意,如完成了一件满意的手工作品。
“好了,我去擀皮,你继续。”我拍拍儿子的肩膀,既是肯定,也是鼓励。
当然,我也耍了个小心眼,擀了5六张面皮就停下来,和他一起包,及时的跟踪指点。否则我擀出了面皮山,不把他吓跑才怪。
儿子毕竟是新手,问题层出不穷:馅儿放多了,撑破了肚皮。放少了,肚子瘪瘪的。边缘没对齐,丑陋无比。对角没捏严,两边流油。
我们俩一起想办法,我尽量提醒、指点,让儿子亲自一一解决,尽情享受成功的喜悦,源源不断的输入坚持下去的动力。随着饺子数量的增多,儿子的技术也越来越熟练,趁我擀皮的功夫,还悄悄的包出了一个糖包样式的三只角的饺子,问我会不会包蒸饺,还别说难住我了。
“向姥姥请教吧?”儿子调皮的向我使眼色。我印象中妈妈应该没有吃过蒸饺,“是那像麦穗一样的吗?两边交替捏出摺子就可以了。”天哪,老妈的智慧总是超出我的想象。
我和儿子齐赞,佩服的五体投地,心甘情愿拜师学艺。最后剩下六七张面皮,怎么办呢?妈妈提议和在一起,由儿子擀出一个超大的面皮。妈妈叠起来,手起刀落,刷刷几下,用手抓起,再丢向面板,一小碗分量的手擀面条出现了,正好成为小侄女可口的晚餐。

“我以为妈妈很厉害,没想到妈妈的妈妈更厉害!”儿子极力称赞。
儿子半个下午没玩手机,没看电视。姥爷回来了,端着饺子给姥爷看。姐姐回来了,拉着姐姐厨房去炫。这份快乐,这份自信,是电子产品带来的兴奋无法比拟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