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宝在楼上客厅温书,弟妹找来一台老“古董”——钻石牌电风扇,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可是四十多年前的宝贝了,可不就是“老古董”么?
记得家乡通电那时,我已经上小学了,具体是一年级还是二年级,却因为过于遥远,有些记不大清楚了。
在这之前,黑夜里只有煤油灯,那时,蜡烛于农村而言,都算得上是奢侈品。
一盏煤油灯搁在桌上,我在桌前写作业,妈妈陪在桌子旁,或织毛衣,或纳鞋底,也或者缝缝补补……
煤油灯的火焰跳跃着。墙是泥土色的黄,而被烟火熏的大多地方却呈现出更深的黑色,屋顶青灰色的瓦片,也早已被岁月染上了更深的颜色。
煤油灯燃得久了,光线渐渐暗了下去,妈妈随手找来工具拨一拨,或者用剪刀剪去一小截灯芯,灯芯在妈妈的手里噼里啪啦地,摇曳着灯光,在夜深人静时,那是家里唯一的光源。
后来,通了电,家里装的都是带钨丝的灯泡,挂在屋子中央,电线的一头接一个螺旋扣,与灯泡相连,另一边则多数在房间门旁边,有一段垂下来的拉绳,这是最原始的控制灯的开关。
这种钨丝灯泡稳定性差,钨丝容易断,然而,只要稍加耐心,将烧断的钨丝重新搭上,灯泡又会重新亮起来。
那时候家里用的钨丝灯泡,差不多都只有五瓦,泛着灰黄灰黄的弱光,而从煤油灯的世界走过来的我们,依然感觉到五瓦的灯泡的亮度强了不少。
只是,爸爸妈妈还是特意给我们的房间装上了日光灯,说是在县城上班的舅舅说的,日光灯下写作业,对视力好!
那时,乡村的夜,只有草丛中闪烁着的萤火虫的光亮,以及各家窗户里透出的昏黄光线。除了蛙声和虫鸣,便是承担着乡村安保工作的各家的狗儿不时的叫唤声。
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光线下度过了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时光,高中毕业后,我离开了家乡,南下羊城,也从这入夜后便陷入一片漆黑的农村,走向了霓虹灯闪烁的城市。
再回家乡时,那五瓦的灯泡显然已经满足不了我们的需求,家里的灯泡渐渐地换成了二十瓦,或者四十瓦。
不记得过了多久,节能灯出现了,家里的钨丝灯泡便逐渐地被节能灯所取代。
最近这些年,光线亮度更强的LED灯已逐渐走进千家万户,这种灯的优点在于:耗能少、寿命长、环保,还可以调节颜色和亮度。
而曾经那入夜后便漆黑一片的村道,也有了整齐明亮的路灯,指引着归家游子回家的路。而从远处归来的,已不再只有背着行囊的游子,而是一盏盏由远及近、向着家乡驶来的车灯。
最近待在家乡,看到一些老物件,想起了年少时的一些事情,满满都是回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在社会角色中不断地“变身”,是员工,是父母,是子女,唯独忘了“我还是我”。
而过去的时光里,藏着那未被生活打磨的初心,那些被我们小心收进回忆里的片段,其实是在和过去的自己对话。
正如人生旅途中,走得累了,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留下的那些脚印,才记得自己当初为什么出发,在这过程中又经历了多少,才来到了如今的位置。
怀念过去,让那些过往在记忆里反复播放,其实也是让心灵适当地慢下来,给自己暂时地放个假,在往后面对中年的风雨时,依然能从心底生出温柔的勇气。
2025年齐帆齐写作营 第(183)篇1200字,累计219762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