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会伤人》武志红
武志红的书,内容都大同小异。
无论是亲子关系、伴侣关系还是婆媳矛盾,所有的问题,都离不开幼儿时期是如何被对待的经历。
每个成年人都有一个“内在婴儿”,只有当我们看见并接纳它的存在,才有可能真正的觉察,突破并成长。
书中说:
“恋爱关系是童年关系的复制,如果童年幸福,我们更有可能复制幸福,如果童年痛苦,我们更有可能复制痛苦。
恋爱不只是两人现在的舞蹈,也是两个家庭过去的舞蹈,因为我们的舞步是在童年学会的。
妈妈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一面镜子,生命的最早期,妈妈注目着婴儿,婴儿就从这面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存在。”
假如父母想养育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除了爱,还需给予自由。自由的前提是,无条件的陪护,且不干涉行为。
有意思的是,当孩子获得足够的爱,形成了健全的自我,就不会顺着父母的意了。他有了独立自主的意识,做事之前,就会先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而不是服从父母的语言。
但在中国文化里,这与“孝道”是不相符的。如果你希望孩子听话,很简单,忽略他、无视他,缺乏安全感,他的价值感都有赖于父母乃至社会的认可。
孩子只有通过不断的付出与讨好,从父母或他人身上得到认可,以此才能获得自身的价值。
事实上,大部分父母也是这么做的,而且是无意识的。孩子一旦想逃离父母,就会被深深的愧疚感拉回父母身边。因为我们从小就被道德洗脑,被所谓的“孝道”绑架了。
恋爱中,我们总喜欢控制对方,美其名曰“这是爱”。真实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失去的恐惧”,童年时我们被父母无意识抛弃,成年后我们害怕被伴侣抛弃,折磨自己同时也折磨对方。
有很多年里,我也被困在“愧疚感”和“抛弃感”的怪圈里。常常觉得自己的身体里有个黑洞,有只无形的手把我往里扯,也常常觉得肚子里有个饿死鬼一样,每天吃多少都填不饱它的欲望。
许多年里,我从书上找答案,从旅行找答案。千里跋涉之后,有一天我躺在藏地空旷的荒野上,忽然就想明白了,自己一路苦苦追寻的其实就是“自我”。
当我看见自我,那一刻,所有的困惑都打开,所有的执着都释然了。
蔡叔说,人生所有的烦恼,都源于对底层知识的认知不足。想要提升认知,就要跳出旧有的思维框架,不能用情绪大脑思考,而要用思维大脑思考。
问问自己,怕什么?为什么怕?当你能从内部去找原因,离真相就不远了。当你能直面恐惧,恐惧就不再存在。
接受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不惧怕失去,在任何亲密关系中,你才能真切感受到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