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在《积极心理学》课堂中说:
人的一切行为,本质上都是为了追求愉悦。
那愉悦的感受究竟是来自哪里呢?
根据最新的脑科学研究,大脑有四种神经传递质,是让人产生愉悦感的:多巴胺,内啡肽,催产素,血清素。
这四个名称,让人感觉到一种陌生的熟悉感,听过很多次,又总感觉还分得不太清。
今天再做形象说明。
一、多巴胺
多巴胺是最容易获得的快乐因子。
想喝奶茶就下单的满足,躺在沙发上刷手机的舒服,吃甜品感到开心,熬最深的夜起不来的床……符合人类最原始的本能。
想干嘛就干嘛,想不干嘛就不干嘛,如此自由,如此随性,充分满足了欲望后带来的快感,就是多巴胺给的。
这样看来,多巴胺最容易获得,也最容易上瘾,购物瘾、烟酒瘾、游戏瘾,都是想到马上就做,一刻不能等。
如果一味只享受多巴胺,那就会堕入一个欲望黑洞,人生走向失控。
二、内啡肽
内啡肽的作用是减痛后带来的愉悦感。
顾名思义,就是必定先苦才有后甜。
比如跑步半小时后的身心舒畅,比如沉浸2小时工作后的充实,比如经过一段废寝忘食后拿下一个证书后的成就感,都属于内啡肽。
其实就是找到了人生意义感后,一种充实的归宿。
每当我们在完成一件需要靠自己意志力坚持下去的事情,就想想完成以后我们能得到的内啡肽,再坚持一下下。
三、催产素
刚开始看“催产素”,我总是第一时间想到生大宝时打的催产素,不过,此素自然非彼素。
这是一段健康正向的关系给予的。
比如,一段祥和欢乐的亲子时光,一场有益身心的闺蜜下午茶,一次陪伴父母亲的旅游,太阳底下安安静静撸半小时猫,这些都是催产素的来源。
人是社会性的,几乎没有人能真正脱离掉关系独身一人存活于世。
因此,亲密关系从来就是人生很重要的一部分。
高质量的陪伴,走心的关系,会从心底生出一种淡淡的、安然的踏实感,这就是催产素。
四、血清素
当你对周边的所有事物都有了一种掌控感后,身体里就拥有了血清素。
比如最睡早起,管住嘴迈开腿,合理的时间安排,整洁有序的家居环境,甚至是清晰条理的物品摆放……
一切时间、事件、物件都了然于胸,没有错乱,没有失控,就有了一种神清气爽的秩序感,这是血清素的快乐。
产生血清素最好的方式,不是用金钱和权力去控制他人获得的掌控感,而是通过自律来管控自己,从而达到掌控自己人生的目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自律的人越自由,自律的人越快乐的原因。
五、
到了这里,答案很明显了,我们究竟追求何种快乐?
不自律的多巴胺快乐唾手可得,此刻躺平拿起手机,抓起零食就马上得到了。
而另外三种快乐都需要先付出自律,而且它们是息息相关,一环套一环的。
如果一个人,懂得掌控自己的工作与生活,那他就拥有了血清素。
既然懂得安排,他也会适时为自己安排一段健康的亲密时光,从中得到滋养,获得催产素。
也懂得所有的收获背后必先付出一段努力,才能得到最终的内啡肽。
在这三种高能快乐因子的复合作用下,这个人自然就是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反之,只是一味追求多巴胺快乐的人,他最终是不快乐甚至可能走向抑郁的。因为他的生活失控,没有成绩,也就没有成就感,甚至可能愧对真正关心自己的人,从而走向自我无用论,存活于世无意义的极端。
多巴胺是向下的本能,可以偶尔来点,但要注意剂量,适当控制,适时摒弃。
另外三种快乐因子,内啡肽、催产素、血清素,才是我们真正要追求的快乐因子,它们只能通过自律获得。
有了它们,人生才充满了意义,才能催上上进,才能真正形成正循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