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北宋初年的名将李继隆以其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忠诚,书写了一段传奇。
皇亲国戚,将门虎子
李继隆,字霸图,祖籍上党(今山西长治),北宋开国功臣李处耘之子,出身将门,自幼接受军事熏陶。开宝年间,宋太祖赵匡胤为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即日后的宋太宗,选聘了他的妹妹李氏为妃。这是一场政治联姻,也是两个家族荣耀的结合。976年纳币时适逢宋太祖逝世,赵光义继位成为宋太宗,让这段联姻暂时搁置。所以直到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李氏才正式入宫。最初,李氏被册封为德妃,雍熙元年十二月十七日(985年1月10日)被立为皇后,即后来的明德皇后。
而作为皇亲国戚的李继隆勇猛善战,为北宋的安定和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一生参与了北宋多次重要的战役,无论是对抗辽国的边境冲突,还是平定内乱都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而最为传奇的是,在其征战生涯中的四次大难不死,和三次抗旨不尊,打造了其大宋传奇名将之唯一。
四次大难不死:战神的传奇
1. 悬崖奇迹:乾德三年(965年),北宋攻灭后蜀之后,蜀地仍然动荡不安,寇盗横行。正是在这样艰难的时刻,年仅弱冠的李继隆被任命为果州、阆州监军兼巡检,肩负起了恢复地方秩序的重任。李继隆的母亲吴氏得知爱子将要远征,心中充满了担忧。出于对儿子安危的顾虑,她特意找来了当年丈夫的老部下,希望他们能够在征途中辅佐李继隆。然而,李继隆却一口回绝了母亲的好意,他说:“此次出行,孩儿自有一番成就,怎么需要这些人,希望您不要担心这些。”这番话,既显示了他对自己能力的信心,也透露出他渴望独立建功立业的决心。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继隆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与危险的征途。在任职期满归来的路上,他遭遇了生死考验——连人带马掉入了山沟。这一刻,似乎连天公都在考验这位年轻将领的意志与命运。然而,幸运的是,他被一棵树挂住,人马无恙地被救了上来。这一事件,成为了李继隆传奇人生的开端。
2. 毒箭下的生还:平定邵州蛮族叛乱时,被派往邵州的李继隆身先士卒,带领着三百勇士深入敌阵。在激烈的交战中,蛮族不断施放的毒箭,如同死神的召唤,威胁着每一个战士的生命。李继隆也不例外,他不幸被敌军的毒箭贯穿手臂,生命垂危。生死攸关之际,部下及时找到了解药,李继隆服下后,奇迹般地从死神手中夺回了生命,并最终带领部队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李继隆的勇猛,如同烈火中的凤凰,涅槃重生,传遍了全军。宋太祖听闻李继隆的事迹后,对其赞赏有加。
3. 流矢擦额:开宝七年(974年),宋军南征南唐,李继隆受命随李符督责荆湖漕运,负责补给南征诸部。面对南唐军的全力攻击,李继隆冲锋陷阵,毫不畏惧,屡屡击退敌军,确保了宋军补给线的畅通无阻。
在激烈的战斗中,一支流矢直奔李继隆的额头。生死关头,他所戴的坚硬甲胄发挥了关键作用,箭矢只在头盔上留下了一道痕迹,保护了这位未来的英雄。这一事件,不仅见证了李继隆的英勇,更预示了他不凡的命运。
4.飞石旁的逃生:当宋太宗赵光义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亲率大军北上,目标直指北汉的太原城时,李继隆被委以重任,担任四面提举都监。他一如既往地“奋以先登,勇常冠军”,在攻打太原西城的战斗中,身先士卒,勇往直前。
在激烈的攻城战中,北汉军投石机投出的巨石如同死神的使者,呼啸而至。当一块巨石落在李继隆身边,一位随从亲兵当场被击中身亡。而李继隆再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安然无恙,同时表现出了惊人的冷静和勇气,毫无惧色,继续在前线督战。
三次惊世抗旨:忠诚与智慧的体现
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他三次抗旨的壮举。在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面前,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忠诚与担当,哪怕这意味着要违抗皇帝的旨意。他的这一行为,虽然一度让他陷入困境,但最终却赢得了皇帝的理解和赞赏。
1.满城之战:违抗圣旨,大获全胜
北汉灭亡后,他作为先锋参加了第一次幽州战役,与郭守文一同领军,击破辽军数千人,立下赫赫战功。在高粱河之战中,由于宋太宗的失误,宋军遭遇了契丹名将耶律休哥的猛烈反击,导致全线溃败。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李继隆却能保持冷静,指挥所属部队且战且退,最终安全撤离。他的这一举动,甚至赢得了敌将耶律休哥的赞叹。战后,李继隆因功被任命为镇州都监。
辽朝在宋军取得幽州战役初步胜利后,迅速调整战略,派出了名将耶律休哥和韩匡嗣带领大军直抵满城,意图一举击破宋军。面对来势汹汹的辽军,宋军依照太宗的部署,分为八阵对峙,然而这一分散的阵型却遭到了质疑。在关键时刻,有人提出八阵部署力量过于分散,建议改为二阵以集中兵力。然而,大将崔翰因担心违反太宗的命令而犹豫不决。这时,李继隆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他坚定地表示:“事有应变,安可预定,设获违诏之罪,请独当也”。他的这番话,不仅展现了他的智慧和勇气,更体现了他对国家和军队的忠诚与担当。
在李继隆的坚持和担当下,宋军大胆地进行了变阵,将八阵改为二阵,集中兵力对抗辽军。这一正确的战略调整,在徐河之战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宋军大败辽军,一举扭转了战局。这一战,不仅赢得了宋太宗的赞赏,更奠定了他在军中的威望。
2.幽州战役:再次抗旨,减少伤亡
雍熙三年,第二次幽州战役爆发。作为曹彬一路的重要将领,李继隆在战役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猛,攻克了固安、新城和涿州,俘获了一名辽军将领。然而,由于宋太宗和曹彬的错误,导致宋军全线败退,伤亡惨重。在这场混乱的败退中,李继隆部却能“军成列,虏不敢击”,有秩序地撤至宋境,驻于定州。面对数万败兵溃散至定州的混乱局面,李继隆从容地按照太宗的指示安置败兵,他的这份冷静与智慧,赢得了太宗的高度表彰。
同年冬,辽军全线反击,在河间的君子馆与宋军展开决战。当时,大将刘廷让领兵数万迎战辽军,而李继隆作为后援,率一万精兵赶往战场。然而,严寒的天气给宋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弓箭因冰冻无法张开,刘廷让的军队受到了辽军的重创,损失惨重。在赴援途中,他和沧州副都部署王杲遭到了契丹军优势兵力的袭击。面对压倒性的敌军,他们没有退缩,而是领兵顽强抵抗,杀敌有数。但终究因为兵力悬殊,难以扭转战局。在气候和形势对宋军极为不利的情况下,李继隆做出了一个艰难但明智的决定——退保乐寿。他果断下令撤退,以保全剩余的军力,避免更大的损失。
战后,宋太宗对此次战役的失败感到震怒,下令召李继隆回京接受调查。然而,在对李继隆的指挥和决策进行了全面的审查之后,最终宋太宗理解了他的苦心,很快便将他释放,这不仅体现了太宗的宽容,也显示了他对李继隆能力的认可和信任。
3.望都之战:抗旨出征,再创辉煌
端拱元年(988年),在北宋历史的关键时刻,李继隆被任命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保顺军节度使,并在同年九月被任命为定州都部署。面对之前战事中宋军精锐的巨大损失,李继隆肩负起了重建军队、抵御辽军的重任。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当时的宋军“缘边疮痍之卒,不满万计,皆无复斗志,河朔震恐。”在这样险恶的局面下,李继隆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面对强敌,准备迎接辽军的挑战。
同年冬,辽军在耶律休哥的率领下大举南侵,攻克涿州,陷长城口。李继隆领兵北上增援,虽然初战不利,但他并未气馁,而是有序地退守北平寨,并在耶律休哥继续南下时,依据太宗的指令,退保唐河。在唐河,李继隆巧妙地布下伏兵,准备偷袭辽军。当耶律休哥发现宋军的伏兵并发起攻击时,李继隆立即调整战术,命令勇将荆嗣出战救援,成功救出被围的伏兵。随后,荆嗣背水一战,顽强抵抗辽军的冲击。在耶律休哥全力冲击下,荆嗣且战且退,最终与李继隆的主力会合,为宋军赢得了宝贵的反击机会。
李继隆的部下袁继忠慷慨陈词,准备出战,但黄门林延寿等却拿出太宗不许出战的诏书。面对这些,李继隆坚定地表示:“阃外之事,将帅得专焉。往年河间不即死者,固将有以报国家耳。”他下令田敏带领静塞骑兵“摧锋先入”,与荆嗣、郭守文等乘势掩杀,辽军大败,宋军追击至满城,斩首一万五千级,获马万匹。
这场唐河之战,不仅大败了辽军,更初步遏制了辽军的南下势头,保卫了北宋的国土安全。更值得注意的是,大将裴济原本与李继隆不和,但在唐河之战中,二人摒弃前嫌,奋力拼杀,最终成为了莫逆之交。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李继隆的人格魅力,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军事领袖的胸怀和气度。
李继隆的三次抗旨,每一次都是对皇权的挑战,但每一次都以国家利益为重,展现了他的智慧和忠诚。
荣耀与忠诚,永载史册
李继隆晚年被解去兵权,但他依然受到宋真宗的尊重和信任。在澶渊之战中,他再次被任命为驾前东西排阵使,与大将石保吉率军抵御辽军,成功防御。
景德二年二月初五(1005年3月17日),李继隆因病逝世,享年五十六岁。宋真宗亲自前往李继隆家中痛哭吊祭,身穿丧服发哀,为他辍朝五日,追赠中书令,谥号“忠武”,以此表彰他一生的贡献和忠诚。
在今天,当我们回望这位大宋战神的传奇人生,不禁肃然起敬。李继隆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传奇的一生更是对荣耀和忠诚的不懈追求。他的故事,成为了北宋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