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2、“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防之当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针之罅漏;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愧,修之当如凌云宝树,须假众木以撑持。”
【译文】一旦出现一个不好的念头,就应当警觉各种品行、德行出现偏差;防范不好的念头,应当像对待渡海所用的浮囊,不能容忍哪怕一个针眼大小的裂缝和漏穴。所有与善心相应的思想行为周全无误,才能一生无愧;修养身心,当如参天宝树般,须凭借众多林木支撑。
3、“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过举自稀;动时念想,预从静里密操持,非心自息。”在忙碌时多反省,闲暇时提前规划行动,可减少过失,平息杂念。
4、“为善而欲自高胜人;
施恩而欲要名结好;
修业而欲惊世骇俗;
植节而欲标异见奇,
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荆棘,最易夹带,最难拔除者也。须是涤尽渣滓,斩绝萌芽,才见本来真体。”
大概就是,善善行,如果善善行➕功利的想法,那善行就不是善了
5、“能轻富贵,不能轻一轻富贵之心;
能重名义,又复重一重名义之念。
是事境之尘氛未扫,而心境芥蒂未忘。此处拔除不净,恐石去而草复生矣。”
之所以不能轻富贵之心,之所以越来越看重看重名声和仁义,这些都是因为世俗的灰尘杂念未扫除干净,且心中的私欲未忘。此处如果拔除不净,只怕是石去草又生而已!欲望会无限膨胀,所以当发现有一丝恶意萌发,就要切实的克除,否则一念恶,念念恶!
6、“纷扰固溺志之场,而枯寂亦槁心之地。
故学者当栖心玄默,以宁吾真体;
亦当适志恬愉,以养吾圆机 。”
核心思想是:学者应在纷扰与枯寂间保持平衡,通过沉静安宁本真,同时以愉悦心境培养圆融机变。
7、“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
译文:过去的错误不可以保留,留下了则会像死灰复燃一样使错误再度萌生,这样一来,世俗之情终要伤害你的义理情趣;现在正确的也不可以过于执着,过于执着就会激起心中残存的私心杂念,如此则义理情趣又为情欲所控制。所以无论做什么我们都不要太过于执着,活在当下,当下的情境、当下的物质和当下的精神条件,记住永远都不要定在过去,因为过去了就已经过去了,即便我们老得掉牙了也要去更新知识,去更新思想……
8、“无事便思有闲杂念想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否。得意便思有骄矜辞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时时检点,到得从多入少、从有入无处,才是学问的真消息。”
没事时要反省自己是否有一些杂乱的念头,忙碌时要思考自己是否心浮气躁,得意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傲慢,失意时要反省自己是否怨天尤人,能如此检查自己的身心,让不良的习气由多到少,由有到无,这才是真正明白了为学做人的真谛。
大概就是无事时,别有杂念;有事时,别心浮气躁;得意时,不要骄傲;失意时,不要有怨气。
9、“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立业建功,事事要从实地着脚,若少慕声闻 ,便成伪果;讲道修德,念念要从虚处立基,若稍计功效,便落尘情。”
读书人要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决心,这样才能学到变化多样、用之不尽的奇妙智慧。要想创立基业,建立功德,就要脚路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哪怕心存一点儿羡慕名声、名誉的想法,就会得到虚伪的成果。讲解道义修养德行,每个心念都要从心性修养处建立根基。如果总是计较功劳和成绩,就会落入尘世俗情之中。
10、“立业建功,事事要从实地着脚,若少慕声闻,便成伪果;讲道修德,念念要从虚处立基,若稍计功效,便落尘情。”
这句话大概就是做事情就是做事情,别贪图事成之后的鲜花和掌声,这样做事情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了。让自己成为有道德的人,心中就不能存有贪念好处的念头,人一旦有了这样的念头,所有的道德就会灰飞烟灭。
建功立业,每件事必须脚踏实地,如果稍微贪图一点儿名声,即使有所成,那也是伪果。讲道修德,每个念头都要从虚处建立根基,如果稍微计较一点点功效,那就落入俗套了。
11、“身不宜忙,而忙于闲暇之时,亦可警惕惰气;心不可放,而放于收摄之后,亦可鼓畅天机。”
译文:一个人不能过于忙碌,但是如果在闲暇时忙碌一下,就能随时提醒自己不要怠惰、懒散;心思不可过于放松,但在紧张之后放松一下,就能保持精力旺盛,唤醒天赋灵气。美好人生应是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既不透支生命又不浪费生命。
12、“钟鼓体虚,为声闻而招击撞;麋鹿性逸,因豢(huàn)养而受羁縻(mí);可见名为招祸之本,欲乃散志之媒;学者不可不力为扫除也”
钟和鼓形体空虚,为了声音的散布而招致敲击捶打。迷和鹿性情安逸,因为豢牢驯养就承受羁绊系縻。可见名声是招致灾祸的本源,欲望是涣散心志的媒介,做学问的人要尽力打扫,清除它们。
古代的知识分子不喜欢物质生活的富足,所以不喜欢过多的财富,自然就不喜欢名声了。于是,名声就成了灾祸的源头,试图用名声让自己生活的更好的想法就成了卑鄙的欲望。这些都是古代的知识分子特别厌恶的,这些看法也已经成为了过去的糟粕,看一下抛到脑后即可。我们不可否认名声可以获取财富,欲望能让人大概率的接触到财富,而财富可以让人生活的更好。
13、“一念常惺,才避去神弓鬼矢;纤尘不染,方解开地网天罗。”
只有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才能避开明枪暗箭;只有保持心地洁净,才能避开陷阱和包围圈。
要想不被欺骗,唯一的招数就是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也就是说:人上当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智慧不够,头脑不清醒,二是贪便宜,认定天上可以掉馅饼。你之所以被骗,是因为你的潜意识里面有所图,你仍然是因为贪便宜而被欺骗?
14、“一点不忍的念头,是生民生物之根芽;一段不为的气节,是撑天撑地之柱石。故君子于一虫一蚁不忍伤残,一缕一丝,勿容贪冒,便可为民物立命,为天地立心矣。”
译文:哪怕微小的伤害也有不忍为之之心,是百姓和万物生机的根本;一段不贪恋利益的气节,是顶天立地的柱石。因此君子对微小的虫子蚂蚁都不忍伤害;对一针一线都不可贪图。能这样,就可以为万物造福、为百姓立命、为天地主宰了。
要想成为圣人,就要有善念、存善心。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浩然正气”。一点善念,一点正气就能让一个人成为帮助天地树立准则的神。举头三尺有神明。
15、“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炎冰兢;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
译文:拨开世俗物欲烦扰人心的气氛,心中自然不会有人情冷暖的鄙俗之气;消除心中狭隘小气的想法,眼前才会有清风明月好风景。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世上的乌烟瘴气也全由人所造成。当你能见到乌烟瘴气时,说明你的心中已经有乌烟瘴气了。那你就要对此负责。首先是先消除你心中的私欲,你眼前的世界就尽是清风和明月,而不是乌烟瘴气。你怎么样,这个世界就怎么样,不是因为你能改变这个世界,而是你所看到的世界,并不是客观的,只和你自己有关。愿你我眼中心中都只有清风明月。
16、学者动静殊操、喧寂异趣,还是锻炼未熟,心神混淆故耳。须是操存涵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的景象;风狂雨骤处,有波恬浪静的风光,才见处一化齐之妙。
译文:修行之人面对喧闹和寂静时,如果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操守,说明还需要磨练,这是精神混乱造成的,有足够修养的人一定有足够的定力和涵养即使在风平浪静中也能看到勃勃生机在狂风暴雨中也能寻得一份恬淡安然,进入万物齐一的意境。
所以拥有“钝感力”的人其实都是高手,即便外界环境改变,他们却不易察觉,在乱中表现的如在静中一样。人的定力和涵养,不是在静养成的,恰好相反,它需要在行动中,在波动中,甚至在大起大落中养成,一旦养成这种是动静如一的境界,那万物万事其实都是一物一事,万物齐心的意境就此抵达的。
17、心是一颗明珠。以物欲障蔽之,犹明珠而混以泥沙,其洗涤犹易;以情识衬贴之,犹明珠而饰以银黄,其洗涤最难。故学者不患垢病,而患洁病之难治;不畏事障,而畏理障之难除。
译文:我们的心是一颗明珠用物质欲望来遮蔽它就如同明珠混在泥沙中把它洗涤出来还算容易;用财和见识来加持我们的心,犹如在明珠上相嵌了黄金和白银,洗涤难于上青天。所以学者不担心被物欲遮蔽,只担心被才情和见识冲昏头脑;再直白而言,不怕视障,而怕理障碍的难以消除。
简单一点来讲就是物质欲望看起来是很强大,但是他是纸老虎,物质欲望可以麻痹人的感官,但无法长久弥麻痹我们的心和思想,这就是无论我们拥有多少物质财富幸福时间都无法持续很久。但某些知识却能侵入我们的心和脑,大多数人能在知识上保持高度和持久的幸福无论这种知识是真理,还是说很多时候我们被知识诅咒,把知识当成神佛,这就受到了理障,事障和理障,前者者麻痹五官,只是个头疼脑热。后者是麻痹心脑,属于危急重症。
18、躯壳之我要看得破,则万有皆空,而其心常虚,虚则义理来居;性命的我要认得真,则万理皆备,而其心常实,实则物欲不入。
译文:只有看透自己的肉体,才能看透万物,如此则能保持内心的虚空,保持内心虚空就会明白为人处事的大道理;只有看透自己的人性,才能看透世间的真正道理,看透世间的道理就可以保持内心的充实,保持内心的充实,物质的欲望就无法侵入。
换句话来讲就是我们即便懂得了肉体会面对着死亡,我们也不能破罐子破摔,要活出一个人样来,也要了解人性,当你懂得了这个也就懂得了世间很多道理。因为你知道我们终将离开,就会对物质欲望筑起铜墙铁壁,因为这个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明白了这些你的内心自然就会既虚空又充实,虚空是可以接受一切,充实是可以不需要一切。
19、面上扫开十层甲,眉目才无可憎;胸中涤去数斗尘,语言方觉有味。
译文:剥开脸上的层层伪装,露出真面目,这时面貌才不让人讨厌;清除掉心中沾染的各种俗世邪念歪思,话语才会让人觉得真诚有趣。
每个人除了与生俱来的面目之外,还有无数的面具,有的人十副,有的人百副,面具不仅能遮住在脸上的贪欲,还会误导别人将漂亮的面具当作真实的面孔。有些人即便退去十层面具,也未必能露得出一张美丽的素颜,依然是丑陋的嘴脸,心中的灰尘是多年积攒下来的油腻。人人皆有面具,人人皆存油腻,只是有人意识到了,有人没意识到,意识到这一点的人更容易去伪存真。
20、完得心上之本来,方可言了心;尽得世间之常道,才堪论出世。
译文:完全明白了内心的本来面目,才能说了解了自己的内心,完全明白世间寻常普通的道理,才有资格谈论出世。
人之初本来的面目是怎么样子的?没有标准答案,有人认为是善,有人认为是恶,有人则认为可善可恶,重要的是你相信哪个答案,你若相信人性是善,我相信你就会身体力行那个内心的善,发扬内心的善;如果你相信人性是恶,就要克制内心的恶念,走向善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