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降温了,但并没有如预报的那么明显,不过早晚倒还是有些冷意,风也大一些。感时知冷暖,胃也是有记忆的,一早一晚就会想念软乎热乎的汤汤水水。早晨来不及,就留在晚上动手满足自己。
最省事最简单的除了下面条,还有拌面疙瘩汤。面条是机器轧出来的,煮出来的汤是清汤,没有那种手擀面条的面香的味道。而面疙瘩汤却可以满足口感的需要:想要面汤粘稠一些,就要面疙瘩搅拌成花生米大小软软絮絮的,下到锅里后汤混、疙瘩软细;想要口感劲道的,就搅成大疙瘩,甚至搅成面团糊状,下锅的时候再用筷子撕扯开,沸水里就会有大小不一的疙瘩浮起来。总之,想要大的小的、甜的咸的,都在自己的手中把握。也无所谓失败与否,不太讲究的只要煮熟能吃就好。这句话勾起了我对小时候的回忆。
记忆中的小时候,就是还没上学的那段时光。母亲带着妹妹经常住在我外婆家,有时放我一个人在家,父亲不放心,就每天跟着他去学校,不是上学而是玩。上课时间诺大的办公室只有我一个人,父亲就会给我一本连环画打发时间。记忆中第一次看的就是《水浒传》系列连环画,其实很多东西是不懂,也就是看看画面。最有印象的就是那一册林冲被逼上梁山,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觉的他很可怜。父亲在有时间的时候,也会给我讲画册里的故事,慢慢也就能看懂一些内容,慢慢也能认识几个文字了。毕竟那时年龄小,一个上午有时也很无聊,会感到饥饿,开始父亲没有给我准备什么吃的,他也不曾想到这个问题。
那时学校都是走读的,包括老师学生。放学后父亲就匆匆带我回家,我不记得路上是否有给我买吃的,好像是一路上也没有卖吃的店什么的。回到家,父亲就开始烧火做饭,如果母亲有给我们准备了馒头之类还好说,我也可以啃一块填填肚子,就怕的是冷锅冷灶,啥都没有。父亲就会给我两块水果糖,这是平时很少的待遇。父亲其实不会做饭,吃面食为主的我们,那时候吃面条都是手擀出来,他不会和面。而拌面疙瘩是他最顺手的,但不是最拿手的。直到现在母亲说起我们小时候,就会说起父亲拌的面疙瘩,除了油盐,啥都不放,而且疙瘩大小不一,大的如拳头般。她说有几次回家,看到锅里剩的大疙瘩里面还是夹生的,父亲不知我也不知,我们要求不高,都是为了填饱肚子。
后来,母亲教我拌面疙瘩汤,如何放水如何搅面,如何炝锅如何加浇头……所以至今来说,一碗软和顺滑的疙瘩汤就是最想念的温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