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阻滞带来的感受,今后如何沟通?
想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能力,沟通是第二大能力。如果说想是理论层面,那么沟通就相当于实践层面了,这是需要实打实的做出来的,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体现出沟通,沟通的效果如何?人与人之间的鸿沟如何跨越?尤其是家长和孩子之间如何有效沟通,解决横亘在中间的巨大鸿沟?日常生活中工作中认为大家都应该相互理解的,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误解是常态理解是特例。尤其是在课堂上听到董老师的讲解,才明白了误解是普遍存在的,才把自己从过去的纠结痛苦中解脱出来,从自己的不安不快乐中解脱出来,从对自我否定自我怀疑中解脱出来,一下子感觉有了动力和方向。
老师讲到的陪儿子打乒乓球的整个过程,我亲身经历体验了,感触颇深。陪大宝打羽毛球,和乒乓球类似,当你不能把球回到舒服的位置时,持续几个回合,孩子会索然无味的说不玩了累了。原来我还在想总不能所有的球都给到那么舒服的位置,你得跑跑呀,你得出出汗呀,你得多动动呀,太多的我觉得。尤其还会前后调调,让她前后跑动起来,孩子更是怒气冲冲的。期间会有肯定,但会被这些额外的要求和想法大打折扣,没有实现有效沟通。听完课才知道了到底要如何来有效陪伴。下次再和孩子一起打羽毛球的时候就知道了,要把球给他回到最舒服的位置,然后呢和孩子用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平等和他沟通和他说话和他交流。对于他的羽毛球动作啊,要多加肯定,要及时传递出那种确认鼓励和表扬,要发自内心的让孩子能够感受到你的真诚。这样才会达到一个最佳的交流和沟通。
关于沟通阻滞,其实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经常出现,双方就交流的内容达不成共识,或者是不明白对方在说什么,你跟他表达的时候她真的是听不懂,然后就会出现矛盾,出现战争。尤其在家里,和我母亲的对话经常我说的好像她听不进去,她说的我又不想听,然后就会声嘶力竭的很大声的来进行反驳,你越反驳的时候对方就更听不进去,双方是带着情绪在进行交流。当有了情绪的时候,你会产生对抗情绪。都是从有利于自己的角度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唉,这种情景好像真的是历历在目,每次都是以双方都特别生气,都很愤怒,就这种结局。其实对双方都是损害,都是伤害,内心都非常痛苦。这种沟通阻滞对人的伤害其实很大的。就是我们不明白对方在说什么,我也不想去听,我想不想去理解,我们彼此都站在自己的角度,然后呢希望对方能理解我们。这就是问题的根源。
在今后的家庭教育当中要特别注意做好沟通和交流,要做到有效沟通有效思维。学会运用目的导向来思考。首先要做到真正的尊重和平等。老师以前也讲过要把孩子当成我们的领导来对待。平时在单位里对领导怎么说话呐,回家对孩子就用这种方式来说话。孩子就会感到那种被尊重。第二个要多鼓励多肯定多确认,多看孩子好的方面进行及时的确认,及时的表扬。日积月累,将这种好的做法固定下来,慢慢慢慢的孩子就会产生自我完善的愿望,他的自我价值会不断的提升,优点就会越来越多,缺点自然而然就会越来越少。第三我们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要少说多听。董老师说了,我们有两个耳朵有一张嘴给,要多听少说,这其实是自己的一个很容易犯的错误吧,不论对孩子,对老公或者在工作中自己总是愿意去说,现在不断的进行反思,时刻提醒自己少说多做。说就说有用的,废话少说,做一个很好的倾听者。第四,要做到有效陪伴。孩子其实是很敏锐的,你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他能非常清晰地感知到。有时候我们表面上在陪孩子其实是心不在焉的,孩子就会问,嗯,有什么事儿吗?自己还想哎哟又暴露了,其实就是心神不一,一心二用。没有全身心的用来陪伴孩子,也就是董老师讲的人的注意力焦点,你只能在a或者是在b,他只能集中在一点,不可能同时在干两件事情,所以我们在陪孩子的时候,如果你不是用心的在陪她,你把注意力分散了,孩子就会能很清晰地感受到。所以在以后的陪孩子的过程中,那就做到放下手中的一切,放下心中的杂念,用心的去陪伴孩子完全的陪伴,有效的陪伴。第五要做到投其所好。早知道自己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不论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是孩子真正需要的,你不是我们认为的孩子应该需要的。放下那该死的应该,顺其自然,顺势而为。这样才会事半功倍。让人与人之间沟通顺畅、交流到位、情感融洽、幸福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