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人们口中的那个年代,是玄妙而又令人百味滋生的年代。那时候无论是出现在哪个时代,都有它不可描述的特点存在。而我一直愿意沉迷其中的时候,是充满回忆、感动、故事,以及能让人泪流满面又傲骨决然的那时候。
就像奶奶总在饭桌上讲起她小时候吃二两米的那个年代,那个时候是山上的蕨类或是桑树皮都变成了人们肚中食物却仍然吃不饱的年代。小时候的她背着背篓赤脚翻过两座山拾掇柴煤,所有心酸委屈回到家也只有抱着母亲痛哭。稍大些为了上学撒泼发疯的事也做过,到底难敌现实,于是只有屈服。结婚后婆婆为了保留家里的种,让新婚三天的爷爷进了部队,说是只要有口饭吃也是好的。于是奶奶和她的婆婆空着肚子到山上挖野薯,一整天下来奶奶的收益勉强可以换一口米粮,婆婆活小没有收益,分得奶奶半口粮食竟深感心酸,婆媳俩于是泪眼汪汪痛哭流涕。每每讲到那时候的故事,奶奶总泪眼婆娑,尽管现在的日子好过许多,到底是经历过那时候的苦日子,国家战乱、旱灾饥荒、以及文化革命,压在他们普通老百姓身上的是动荡不太平的环境,更是柴米油盐的平凡小日子。
就像后来关于我老父亲的那时候。超生的赔款下来了,数额大到他无法想象,他自然付不起。看着政府的人来搬家赶牲畜甚至要拆了那座不叫家的木房子,泪涌,手足无措,他的心濒临破碎。房子最终还是那座房子,卖了牲畜,借了外账加上老丈人的援手,他度过了这场难关,而这场难关也把他逼上了远赴他乡打工糊口的绝路。于是大女儿托付给老丈人带到了四川过生活,二女儿远送亲戚不知饥饱生死难料,小儿则有妇人照应勉强度日。而他自己则鞺鞺鞳鞳赶赴远方,临走那天雾气蒙蒙,他快成了一去不复返的浪子。在京十载,由最初的不适应、生病没有一个人依靠在北京的道路上抱头痛哭,到现在的适应了北方的严寒以及远方的漂泊。他所经历的苦日子除了让他成为一个假的北京人以外,便是他未曾生活在一起的孩子都学业有成。

就像我一个人踽踽独行孤独成长的那时候。没经历过的人不会懂,七八岁就寄人篱下住宿十二年直到二十岁仍然没有家的概念,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小学时候想要一直自动笔还要顾及家里四五个读书娃都要是一笔负担而作罢,想要一条新裙子需要考上第一名才能实现,小个子不想被人欺负就要变得好成绩和好暴躁,别人总会和好朋友勾肩搭背齐步而行,而你只能独自行走;初中时候最渴望的就是周末父母能来接自己回家;开家长会你望着踏进学校的家长群里能有你父母的影子,然而那只是幻想。高中别人带着自己爹妈做的菜到学校与室友分享,而你只有奶奶和外婆的手艺。你不是羡慕别人比你优越,也不是嫉妒他们有人疼爱。你只是孤独得有些耐不住寂寞了,就像明明是同样的月圆之夜,别人喜团圆,你独悲清秋。只是觉得苦了。

人们常用“造孽啊”来形容别人或者自己的遭遇,那些为常人看起来所承受不起的人生,无论为谁经历,都难免是一番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磨难。而我一直相信,无论我们经历过什么,我们所走过的路一直都亮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