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60年始,创意写作在美国已经受到很多语文老师的关注。随后,各种创意写作培训工作坊拔地而起,风生水起。华裔作家伍绮诗就是创意写作的受益者,《无声的告白》风靡全球二十多个国家,进而大家也认识这位故事的讲述者。
有评论家指出,是创意写作成就了伍绮诗。她,名利双收,依旧保持创作的热情,很多人都非常羡慕她。

在中国,有人笑谈自媒体时代,作者比读者多。恐怕是这样吧,可是,真正写得出彩的人很少。
写作,首先要问自己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写作。
举个例子:我们耳熟能详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鲁迅当时在课堂期间看到日本人砍一个中国人的头,而围观的中国人非常的麻木。这个让鲁迅有一种紧迫感:救治中国人精神的麻木和改造国民性是当务之急。于是,他以杂文、短篇小说为匕首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和当时社会种种不公平、正义之事。
纵观现当代作家,胡适致力于提倡“白话文写作”,巴金把对家的爱恨全部在小说《家》《春》《秋》里宣泄,张爱玲赶着拍杂志的封面,穆旦偷偷地在心里斟酌新诗的用词。
同样是作家,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烟火。
其实,作家是一个身份,真正区分他们的是创作型人格。“创作型人格”?恩,我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词。在《发现你的创造力类型》一书里,作者将此定义为基于你对创作动因的探究来确定你的艺术个性。

《发现你的创造力类型》的作者梅塔.瓦格纳是美国《波士顿环球报》撰稿人,为美国多家主流报纸撰写流行文化和创意专栏。诚如出版后记所言:“梅塔大概是一位喜欢钻研各界艺术(及其逸闻趣事)的心理学高手。”作者在本书援引了200多位艺术文化界名人的经典作品或创作轶事,探究这些艺术家与作家生平的创作动因,作者依此将他们分为五个类型:明星型、工匠型、先锋型、感知型和激进型。

明星型的最大驱动力是寻求自我实现。张爱玲在20世纪40年代走红,成了畅销书作家。她有写作的天赋并喜欢写作,稿子不仅可以卖钱,还可以让她成为人群中的焦点。后来,她在美国嫁给赖雅后,试图通过英文写小说《秧歌》大卖可以再次夺回人们的视线。可惜,美国读者并不买账。为了心爱的写作事业,她扔下卧病在床的赖雅,到香港写影视剧本赚钱了。张爱玲一生未育,一生都在追寻属于她自己的传奇。

工匠型确信:无论是否能从中获得报酬,无论世人是否能知晓它甚至他们自身的存在,他们都会坚持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穆旦是武侠小说家金庸同族的叔伯兄弟,在20世纪40年代已经出版三部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旗》,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在50年代末,穆旦遭受政治迫害接近二十年,在此期间不准创作诗歌,可是他却在心里默默地写诗,连住在同一个屋子的儿子都不知道他的创作。1975年恢复诗歌创作,他一口气写了30多首诗,被誉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先锋型相信,他们正在创作的东西是全新的,超越了过往所有的作品,甚至可以视为一个新流派的开端。当人们还在阅读林琴南用古文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时,远在美国留学的胡适正在酝酿一项鼎新运动。1917年他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倡导“作诗如作文”的白话写作,自己尝试写新诗,出版了一本《尝试集》的诗集。既然是革新就会有抗议声,梅光迪骂他“倡之者数典忘祖,自矜创造”,胡先骕骂他“必死必朽”。可是,胡适依旧故我,为中国文学的发展迈下艰辛的一步。

感知型对事物有深刻的感受力,情感充沛并将其全部倾注在自己的作品中。这个最典型当属巴金了。年轻时,他受新思想影响意识到自己的家族是一个浓缩的吃人社会,他以家族成员为原型创作了《家》《春》《秋》三部曲,爱恨交织,内在的所有情绪奔涌而出,感染力相当强大。老年,巴金把自己在文革的遭遇写成散文集《随想录》在香港出版。可以说,看巴老的书上,等于观览了他一生的内心风景。

激进型期待用他们的作品改变世界。前面我们说过的鲁迅以文章为匕首扎向敌人,把同情和爱留给弱势群体,他就是一个激进型的创作人格。这些的艺术家还有很多,比哪鲍勃.马利、约翰.列侬、鲍勃.迪伦等。

当然,这本书并不是粗糙地给艺术家和作家们划分一下分类就完事了。梅塔将艺术家和作家分成五类之后,她对每一个类型特征都有详细的描述、类型细分、优势、短板及其改进的方法。以激进型为例:



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在于帮助读者“了解推动你进行创作、驱动你不断前行以及激发你灵感的各种因素,同时,如果你能认识到那些扼杀你创意的恐惧与消极态度是什么,这将能有效地防止你半途而废,做出你真正想要的创意作品。”换句话说,这本书可以帮助你根据自己的写作目的看清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而开启自己的创意写作之路。
伍绮诗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刻意练习+创意写作+天赋共同成就了她。对于每一个写作的人来说,也许天赋差点,但是,你可以努力去改变你能改变,而最重要的一步是了解自己的创造型人格。
原创文:灵林玖玖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