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景选自《正面管教——如何不惩罚、不骄纵地有效管教孩子》

R 阅读原书拆页
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感觉更糟,想想你自己上一次被羞辱或被不公正对待时的感觉吧。你当时有合作的意愿了吗?想要表现得更好了吗?闭上眼睛,想想最近一次(或者你小时候某一次)别人想以让你感到难受来激励你做得更好的情景。准确地回忆一下所发生的事情以及你的感受。要注意你是怎么想你自己的,又是怎么想别人的,以及你想将来要怎么做(尽管你当时很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作出决定)。你感觉到自己受到要做的更好的激励了吗?如果是,这种激烈让你感觉好吗?是否是建立在你对自己或对他人的负面情绪之上的?你是否觉得更想要放弃努力或者掩盖错误,以免将来再受羞辱?或者你是想舍弃自我,去讨好别人?基于受到惩罚时所产生的这种感觉和潜意识中的决定,孩子们不可能形成自己的人格。
I 用自己的话重述知识
在我们不知道的时候,我们一直在践行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若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感觉更糟。惩罚或者不公正对待并不能真的让孩子变得更好,只会引发孩子的愤恨、报复、反叛或退缩。
A1 过去的相关经验
在我的成长生涯中,很幸运的并没有碰到过多不公正对待,但有那么件事情在我的心底一直没有被抹去。如今看来,也许只是孩子时代敏感的心理而已,但即使是如今,我也没有办法说服并治愈心里那时候的那个自己。很小的时候,我从学校拿回一张奖状,“三好学生”呢,心里很得意,一路上都异常高兴。回到家里满心期待着表扬,而父亲看过一眼,“不就是张奖状吗?”那时候的自己就像被扔进冰窖里。从此以后,我还是很努力,很努力的想要赢得一次表扬。但是渐渐地我发现并没有用,渐渐地我也发现自己内心的自卑,却一直用自信掩饰得很好。我开始学会不再重视荣誉,也不再有期待,开始学会了压抑自己所有的需要。后来有一天,我大学毕业了,找到工作进入编制之后,父亲因为不了解,以为我并不是正式工作,他说:“这么多年的饭白吃了。”只是一句由母亲转述的话的而已,我却因此哭了好几场,每每想起还是无法抑制自己。这么多年,我一直告诉自己要理解他们,他们只不过不懂孩子,父母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为了你好。但这么久了,我一直无法说服那个小小的自己,在心里的某个角落,我一直有着对父母的怨恨。而我也再也学不会坦白自己的需要,再也学不会对人有所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