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把自我实现作为人的最后一重追求,越过从食色性也到出人头地这些层次,才能达到自我实现。
然而,曾国藩直接把目标锁定在了自我实现,也就是做“圣人”“完人”。
不普通的资历
有了这个高远的目标,曾国藩开启了他不普通的一生。
我按照年龄线,来简单捋一捋,曾国藩的生平。
23岁,经过6次落榜后的曾国藩,在被当做“反面典型”的刺激下,反思失败原因后,从过去的学习思路中寻求改变,终于考上了“秀才”。
24岁,已经掌握了考试诀窍的曾国藩,又中了“举人”。
28岁,在当时全国平均每年不过才出一百多个进士,曾国藩在考了两次后,高中进士。在此之后,又参加了“朝考”,被选拔为翰林。
30岁,曾国藩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是“圣人”。“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39岁,曾国藩升为礼部右侍郎,开始有了实权。
43岁,赤手空拳在衡阳,创立湘军。
50岁,成为两江总督。
55岁,指挥湘军,平定太平天国。
58岁,奉命调任直隶总督,兴办洋务。
60岁,调查“天津教案”,被骂“卖国贼“”。
62岁,派出我国历史上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国学习。
如果,详细说明曾国藩的生平,几本书都写不完,但就从以上简单的生平中就能看出,曾国藩永不停歇的进取心,热忱的爱国心,以及高远的视野和格局。
曾国藩做官,一生出将入相,在传统官场上像他这样成功的并不多见。
曾国藩为兄,推心置腹,毫无保留。
曾国藩为夫,相敬如宾,感情真挚。
曾国藩为父,慈爱严格,尊重与鼓励并存。
所以,他被誉为“古今完人”,“功比周公孔孟,名垂万世千秋”。
反思与自省
都说人无完人,可曾国藩怎么就被后人誉为“古今完人”了呢?在他的一生,反思与自省,贯彻始终。
当他发现自身的“鄙俗之气”时,他反省自身的缺陷,发现原来自己读书太少,眼界过低,于是马上改正:写日记,每日阅读,将自己的日记给朋友审阅。
当在官场上,处处碰壁,被咸丰皇帝安排回家休息时,他反省自身为人处世的缺陷:过去强硬,高高在上,目中无人,于是马上改正,回归官场后,被评与之前判若两人。
当曾国藩开始创办湘军,无从下手时,他反思当时清军的涣散的弊端,以此着手,避免所有清军中的问题。
当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西方列强,曾国藩开始反思,不再妄自尊大,开始把外国人,当正常人看待,学习他们的长处,师夷长技以制夷。
做官,懂得进退,做人,懂得伸屈,都离不开他的反思与自省。
如果自省需要代言人,那一定是曾国藩。
躬身入局
2019年,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提到曾国藩躬身入局的故事。
在一条很窄的田埂上,两个跳着很重担子的人,顶上了,谁也不让谁。因为路太窄了,谁要是让,谁就得从田埂上下去,站到水田里,沾一脚泥。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作为一个旁观者,不管是说这边的年纪大,让他先过;还是说那边挑的担子重,让他先过,都不是一个好策略。在双方看来,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曾国藩给了一个「躬身入局」的方法,就是,不要作为评论的旁观者,而是参与其中,成为解决问题的一部分,比如,走向前,下到田里,接过其中一把担子,替他挑一会儿,他这一侧身不就过去了。
就是很多事看似无解,但是只要你的身份稍稍转换一下,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一个置身其中的人,把自己放进去,看似无解的事,就有了答案。
这是曾国藩的大智慧,置身其中才能发现其中的机会,全情投入才能无怨无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