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記

作者: 黎黎小康 | 来源:发表于2025-09-22 03:53 被阅读0次

秋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八月中,解見春分。分者,平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禮記·月令》亦云:「是月也,日夜分,雷始收聲。蟄蟲壞戶,殺氣浸盛,陽气日衰,水始涸。」這一日,太陽行至黃經180度,直射赤道,晝夜均分各十二時,寒暑於此相平——夏的燥熱已散,冬的凜冽未臨,天地間只剩清透的溫涼,像一塊被歲月磨勻的玉,溫潤得恰到好處。

站在異鄉的陽台上望出去,遠處的銀杏剛泛起點點金黃,風裡飄來一縷似有若無的甜香。那香氣很淡,却像一根細針,輕輕挑開了記憶的線——恍惚間,竟與南通故宅院角那棵百年桂樹的香氣重合。順着這縷香,三十餘載的光陰、踏遍34個國家的漂泊、故園親人的模樣,都被拉回了那個秋分時節的江南小院,拉回了奶奶【張子美】搖着蒲扇的掌心,拉回了爸爸肩頭那根磨得發亮的扁擔旁。

一、晨露:灶間煙火與桂香

記憶裡的秋分清晨,總裹着一層薄薄的晨露。南通水鄉的秋,露水比春夏更重些,青石板路被打濕後,泛着溫潤的光,踩上去會發出「咯吱」的輕響,像大地在低聲呢喃。我總愛早起,光着腳跑出院子,去踩那些亮晶晶的露水,直到奶奶在灶房門口喊我:「慢點跑,當心摔着!露水涼,快把鞋穿上。」

奶奶的聲音帶着江南女子特有的軟,却又藏着不容置疑的暖意。她總在秋分這天起得最早,灶房裡的柴火早已噼啪作響,鍋裡煮着新收的小米粥——秋分要吃「暖食」,這是奶奶從她母親那裡傳下來的規矩。「秋分天涼,吃碗熱粥,脾胃暖了,一年都不受寒。」她一邊攪動鍋裡的粥,一邊往灶裡添柴,火光映着她的側臉,鬢角的白髮在光裡格外明顯。粥煮好後,她會先盛一碗放在灶台上溫着,再轉身去院子裡摘桂花——院角的桂樹是太爺爺種下的,樹身粗壯,枝椏伸到了二樓的窗台,秋分時節,滿樹都是細碎的金瓣,風一吹,就落在奶奶的衣襟上。

「今年的桂花开得早,也香得很。」奶奶把摘下的桂花放進竹籃裡,指尖沾着金黃的花瓣,「等會兒給你小爺爺送去些,他最愛用秋分的桂花泡茶。」說着,她從兜裡摸出一顆用糖醃好的桂花糖,塞進我嘴裡——甜香瞬間在舌尖散開,混着晨露的涼,成了我對秋分最初的味覺記憶。

小爺爺【朱桂香】住在隔壁,每天清晨都會踩着露水過來,手裡拎着一個舊錫茶罐。他見了我,總愛蹲下來,用滿是老繭的手揉揉我的頭:「乖娃,聞見你奶奶煮的粥香,就知道今天是秋分了。」他愛喝茶,尤其愛喝秋分時節的桂花烏龍——取新摘的桂花,晾乾後與烏龍混在一起,用陶壺煮着喝,茶湯泛着琥珀色,飄着幾朵小小的桂花,抿一口,先是茶的醇厚,再是桂的清甜,最後餘味裡帶着秋的涼。小爺爺總說:「秋分的茶,要慢慢品。就像秋分的日子,不慌不忙,才過得有滋味。」

爺爺【朱桂生】這時該扛着小鋤去院後的菜畦了。他穿着藏青色的土布褂子,草帽上沾着幾片桂花瓣,見了小爺爺,會笑着遞過一把剛拔的青菜:「秋分的青菜最嫩,中午讓你嫂子給咱做青菜豆腐湯。」爺爺的菜畦在秋分時節最熱鬧:蘿蔔刚冒芽,葉子嫩綠;青菜挨挨擠擠,透着水靈;還有幾株辣椒,紅得像小燈籠,掛在枝頭不肯落。他蹲在地里,指尖拂過菜葉上的露水,嘴裡念叨着:「秋分種麥正當時,咱這菜也得好好侍弄。霜降一到,就長不旺了。」我跟在他身後,踩着他的影子跑,偶爾揀起落在地上的桂花瓣,偷偷塞進他的衣兜,他察覺了也不惱,只笑着刮刮我的鼻子:「小調皮,這桂花是要留着給你奶奶做桂花糕的。」

晨露漸漸散去時,太陽已升得有些高了。奶奶把粥端到竹桌上,還擺上了刚蒸好的紅薯和醃蘿蔔。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喝着熱粥,就着小菜,聽着爺爺和小爺爺聊地里的收成、村裡的瑣事——風從院外吹進來,带着桂香,也带着秋分特有的溫涼,把這一刻的煙火氣,熨帖得格外安稳。

二、午後:扁擔號子與蟄蟲

秋分的午後,日頭不那麼烈了,風裡多了些涼意。這時,爸爸總會挑着扁擔去河邊挑水——家裡的水缸要在秋分這天裝滿,奶奶說「秋分儲水,冬來不渴」,其實是水鄉的秋往後會越來越干,水也越來越金貴。

爸爸的扁擔是他年輕時自己做的,用的是老槐樹的木,磨了十幾年,早已泛出深褐色的光,中間被壓出一道淺淺的弧度,那是歲月和重量留下的痕跡。他個子不高,挑着兩隻水桶,扁擔壓在肩頭,會微微彎起一個更明顯的弧度,走起來時,會喊起獨特的號子:「嘿喲——慢些走喲——腳下穩喲——」那號子聲不洪亮,却透着一股撐勁,像能把肩頭的重擔輕輕託起來,又像在跟腳下的路、跟秋天的風對話。

我總愛跟在爸爸身後,看着他的背影在青石板路上慢慢移動。有次我非要搶着挑,他怕我摔着,只讓我攥着扁擔的一頭,自己扛着另一頭慢慢走。「小心點,別晃。」他握着我的手,把力氣往自己那邊引,號子聲也放輕了些,「秋分的路滑,慢走才穩當。」我跟着他的腳步,聽着他的號子,感受着扁擔傳來的重量,突然覺得,爸爸的肩膀好像比我想象中更寬、更有力——後來我才懂,那不是力氣,是一個男人對家的責任,是他用肩膀扛起的煙火日子。

走到河邊時,會看見幾隻蜻蜓停在水面上——秋分時節,蜻蜓已不似夏天那般活躍,飛得慢,也飛得低。爸爸放下水桶,彎腰舀水,水面泛起圈圈漣漪,映着他的影子。「你看,水裡的魚都沉底了。」他指着水面說,「秋分了,魚也知道往深裡躲,怕冷。」河邊的草叢裡,偶爾會傳來「簌簌」的輕響,那是蟄蟲在「壞戶」——《月令》裡說「蟄蟲壞戶」,就是小蟲們開始用細土把洞口封起來,準備過冬了。我蹲在草叢邊看,爸爸就笑着說:「別驚動它們,它們也要過冬天呢。就像咱們,秋分要儲糧、儲水,都是為了好好過冬。」

挑着水往回走時,風更涼了些。爸爸的號子聲在巷子裡回蕩,引來鄰居家的狗叫,却又很快被風撫平。路過村頭的老槐樹時,會看見幾個老人坐在樹下下棋,見了爸爸,會笑着打招呼:「老朱,挑水呢?秋分了,可得多存點!」爸爸應着,腳步却沒停——他知道,家裡的水缸還等着滿,奶奶還等着用這水醃菜、煮茶。

回到家時,奶奶果然在院子裡曬醃菜。秋分要醃「秋菜」,這是南通的老規矩——把新鮮的青菜、蘿蔔切成條,用鹽醃好,曬上幾天,就能存到冬天吃。奶奶見我們回來,趕緊接過爸爸肩頭的扁擔:「快歇會兒,喝碗茶。」她遞過一杯刚泡的桂花茶,爸爸喝了一口,長長舒了一口氣,額頭上的汗被風一吹,很快就干了。

我坐在門檻上,看着爸爸把水倒進水缸,聽着水流「嘩啦啦」的聲,看着奶奶把醃菜擺得整整齊齊。陽光透過桂樹葉的縫隙灑下來,落在他們身上,落在院子裡的水缸上,落在那些待曬的醃菜上——一切都慢得恰到好處,像秋分的時光,不慌不忙,却又滿是踏實的力量。

三、傍晚:菜畦收菜與雷收

秋分的傍晚,天色暗得比往常快些。風裡的涼意更濃了,偶爾會傳來幾聲雁鳴——鴻雁在秋分時節開始南飛,它們排着「人」字或「一」字,從頭頂飛過,叫聲清越,却带着幾分离別時的悵然。奶奶說:「大雁南飛,是要去暖和的地方過冬。等明年春分,它們就回來了。」那時我不懂,只覺得大雁飛得好高、好遠;後來我踏遍34個國家,才懂那大雁的飛翔,像極了遊子的漂泊,無論飛多遠,總想着歸處。

爺爺這時該從菜畦裡回來了。他扛着小鋤,手裡拎着一籃刚收的青菜和香芋,臉上沾着些泥土,却笑得满足:「今年的秋菜長得好,夠吃一冬天了。」他把菜放在院子裡,先去洗手,再轉身去檢查菜窖——秋分要把菜窖收拾好,把收回來的菜存進去,這樣冬天才能吃到新鮮的菜。菜窖在院子的角落裡,很深,爺爺會點上一盞馬燈,彎腰走進去,過一會兒再出來,手裡拿着幾個去年存的土豆:「還能吃,沒壞。」

這時,天邊突然閃過一道微光,却沒有雷聲——《禮記》裡說「雷始收聲」,秋分之後,陽气日衰,陰气日盛,雷聲就漸漸停了。奶奶抬頭看了看天,說:「雷收聲了,天要越來越凉了。晚上睡覺,得把厚被子拿出來了。」她轉身回屋,抱出一床繡着桂花的厚被子——那是她去年冬天縫的,被面是藏青色的布,上面繡着幾朵金黃的桂花,針腳細密,是她一針一線縫出來的。「你晚上蓋這個,暖和。」她把被子鋪在我的床上,又掖了掖被角,像在給我築起一道溫暖的牆。

晚飯吃得早,奶奶做了青菜豆腐湯、炒蘿蔔絲,還有爺爺最愛吃的紅燒肉。一家人圍坐在桌旁,燈光昏黃,却格外溫馨。小爺爺也來了,帶來了他泡的桂花酒,給爺爺和爸爸各倒了一杯:「秋分喝杯桂花酒,暖身,也順心。」酒很香,带着桂的甜,爺爺喝了一口,嘆了口氣:「今年的秋分,比去年暖些。」爸爸接過話:「是啊,地里的收成也好。」我捧着碗,喝着熱湯,聽着他們聊天,只覺得心裡暖暖的,像被這秋分的煙火裹住了。

晚飯後,爺爺和小爺爺坐在院子裡喝茶,爸爸去收拾農具,奶奶則在燈下縫衣服——她在給我做一件厚棉襖,針腳在燈光下慢慢移動,像在編織着冬天的溫暖。我坐在奶奶身邊,看着她縫衣服,偶爾幫她穿針引線。「等這件棉襖做好了,天就該冷了。」奶奶說,「你穿着它,就不冷了。」那時我不懂,只覺得棉襖會很暖和;後來我在異國的寒冬裡,裹着厚厚的羽絨服,却總覺得不如奶奶縫的棉襖暖——原來那棉襖裡,藏着奶奶的牽掛,藏着故園的溫。

四、夜月:桂花茶與鄉愁

秋分的夜晚,月色格外清亮。沒有了雷聲,天地間很靜,只有風穿過桂樹的聲音,和偶爾傳來的蟲鳴。小爺爺泡了一壺桂花烏龍,放在竹桌上,邀請爺爺和爸爸一起喝。我也湊過去,端着一個小茶杯,抿着淡淡的茶水。

月亮升得很高,灑在院子裡,把一切都染成了銀白色。桂樹的影子落在地上,斑駁交錯,像一幅水墨畫。小爺爺抬頭看着月亮,說:「秋分的月亮不圓,要等中秋,月亮才圓呢。」爺爺接過話:「是啊,從前秋分還要祭月呢,後來改成中秋了。」奶奶坐在一旁,手裡拿着一把蒲扇,輕輕搖着:「祭月也好,不祭月也好,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好。」

那時我不懂祭月的意義,只覺得月亮很美;後來我在異國的秋分夜裡,看着同樣的月亮,才懂那月亮裡藏着的鄉愁——在巴黎的秋分,我站在埃菲爾鐵塔下,看着月亮,想起奶奶搖着蒲扇的模樣;在紐約的秋分,我站在曼哈頓的街頭,看着月亮,想起爸爸肩頭的扁擔;在東京的秋分,我坐在櫻花樹下,看着月亮,想起爺爺菜畦裡的青菜。34個國家的月亮,都很美,却都不如故園秋分的月亮暖——因為那月亮裡,藏着親人的模樣,藏着故園的煙火,藏着我心底最柔軟的牽掛。

夜深了,風更凉了。奶奶催我去睡覺,我躺在床上,蓋着那件繡着桂花的厚被子,聞着被子上淡淡的桂香,很快就睡着了。夢裡,我又回到了那個秋分的清晨,踩着晨露跑出院子,奶奶在灶房門口喊我,爸爸的號子聲在巷子裡回蕩,爺爺的菜畦裡長滿了嫩綠的青菜——一切都還是原來的模樣,溫暖得讓我不想醒來。

五、歸思:家國與秋分

如今,我已離開故園多年,踏遍34個國家,見過無數壯闊的風景:阿爾卑斯山的雪、亞馬遜河的浪、埃及金字塔的落日、澳大利亞的草原……可每當秋分來臨,我總會想起南通故宅院角的那棵桂樹,想起奶奶張子美搖着蒲扇的掌心,想起爸爸肩頭的扁擔,想起爺爺菜畦裡的青菜。

我終於懂了《月令》裡「秋分」的意義——它不只是晝夜均分、寒暑相平的節氣,更是歲月的分水嶺,是對過往的沉澱,也是對未來的期許。就像奶奶說的「秋分儲糧、儲水」,其實是在儲存歲月的溫暖;就像爸爸的號子,其實是在扛起家的責任;就像爺爺的菜畦,其實是在守護生活的踏實。

我也終於懂了「家國」的意義——家,是南通故園的那棵桂樹,是奶奶縫的棉襖,是爸爸的扁擔,是爺爺的菜畦;國,是千萬個這樣的家,是江南水鄉的秋分,是塞北草原的秋風,是華夏大地的每一寸土地。34個國家的遊歷,讓我見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風景,却也讓我更懂:無論走多遠,我的根永遠在這片土地上,在這個叫「中國」的國家裡,在這個叫「秋分」的節氣裡。

今年的秋分,我又站在異鄉的陽台上,風裡飄來一縷桂香。我想起奶奶的桂花糖,想起小爺爺的桂花茶,想起爸爸的號子,想起爺爺的菜畦——那些記憶,像這秋分的晝夜,一半是故園的暖,一半是山河的闊。我知道,無論我走多遠,無論我見過多少風景,這秋分的記憶,這故園的溫暖,這家國的情懷,都會永遠藏在我心底,像那棵百年桂樹,年年開花,歲歲留香。

秋分,是歲月的溫柔,是故園的牽掛,是家國的情懷。它提醒着我們:無論走多遠,都別忘了來時的路;無論飛多高,都別忘了歸處的暖。就像那南飛的大雁,無論飛多遠,總會回來;就像我,無論踏遍多少國家,總會想起故園的秋分,想起那個有奶奶、爸爸、爺爺的江南小院。

風又起,桂香更濃了。我仿佛又聽見了奶奶的呼喚,聽見了爸爸的號子,聽見了爺爺的笑聲——那些聲音,穿過歲月的風,落在我的耳畔,也落在我的心底,溫暖得讓我想立刻回到那個秋分的故園,回到親人的身邊,再喝一碗奶奶煮的小米粥,再踩一次青石板上的晨露,再聽一次爸爸的號子聲。

因為我知道,那才是秋分最好的模樣——有故園的煙火,有親人的陪伴,有家国的溫暖,有歲月的安稳。

相关文章

  • 戊戌白露

    白露秋分日, 碧桃猶自香。 故蕊窅然去, 新花逐秋光。 華歷四七一五年,戊戌蘭秋廿九,白露,喜見城外數枝碧桃,以記之。

  • 秋分,秋分

    文/添一抹岚 俩孩子分别抓住爷爷的手,沿着乡道边缘走。不知他们打算去操场或者老太那,但不管去哪,要玩的只会是沙子,...

  • 2022-09-23/随写

    今日秋分,秋分者,阴阳相半也;秋分时节恰值仲秋,秋分过后,北半球昼短夜长,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日下降;秋分节气...

  • 記得

    我忘記你了 我忘記那個地方了 我忘記那段時間了 我忘記你了 我忘記什麼是該記得的 我只記得那一片色彩 我只記得那⋯...

  • 秋分

    秋分,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在秋分里,看丰收,看大自然的馈赠。关于秋分,读读几首关于秋分的诗。 《秋夜诗》(南北...

  • 秋分

    今日秋分…… 度度释义—— 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秋分这天太阳光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秋分是...

  • 第一次使用簡書——寫在考試周後

    人的記憶根據記憶停留的時間長短可分為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 在很多時候,我也像魚一樣,只有七秒記憶。想記錄...

  • 从那一刻起(340)秋分已至夜渐长

    2020.9.23 庚子年八月初六 周二 阴 今日秋分。秋分什么意思?秋分的"分"即为"半",秋分时全球昼夜...

  • 《秋分快乐》

    今日秋分, 秋分秋分昼夜平分, 秋分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 白天和夜晚一样长。 秋分时节,天气已完全进入深...

  • 2018-09-26 【今日秋分,正式入秋】

    【今日秋分,正式入秋】今天9时54分,秋分至。①太阳几乎直射在赤道上,昼夜平分,故称“秋分”;②自秋分始,我国大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秋分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lobz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