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围栏「图源网络,致敬作者」
一个好的题主,提出问题的人,如同知乎提问。当然了,有些不算。说算的那些,抛砖引玉。恰恰是让那些想说点什么的人思考,为什么呢,何以如此。
最难的是把不可能可能化,自己都不信还要让人信。主流化市场也是如此,比如说悲伤加上完美受害者的身份就可以完美达成,譬如《回家的诱惑》,想复仇最后悬崖勒马。即便有点擦枪走火观众可以理解,审查也可通过。审查是什么,最终观众头脑里的东西都能算到。比如说《琅琊榜》那种无论怎么复仇也不为过的强盛设定。倘若是这样,为了生活,能不能学学人家梅长苏?我对这个想象产生了本能的排斥。或许这是我的问题,我出了问题,是让你看,不是让你提,你提了,你就是问题源。这是我的某种方向的逻辑。我排斥维伪权威,事事处处都是为了自己升级。当然可以,有人愿意就行,这样顶多是一人一段,形成自己,即便是后退也可是另一人的前进。每个人的路径不同。
我的一任最具有文人气息的男友说过,技术就是情感。我想我理解,那我是不是可以放弃对于歇斯底里的注视,其实,我做不到。我觉得女性为此受苦?当然不全是,我是自己感兴趣,精工细造的描述让你觉得合情合理,而其实我又是不信的。如果有人能够非常理性又和平地讲出来,最好具有一点情怀情感,保持平衡,我就会觉得值了。那背后是不是需要技术支撑,需要的。爱情除了经历,除了想象,还有突破以后对它的描述也基于不信。这是我做人的痛苦,我不会搞死自己就必须干点啥。这个男友也是,他为了一些事牺牲了自己,也许也不是,选择了一个比较合适的生活状态,我想说我并不是受害者,立足点就没有了。所以这种故事它不好写。迄今为止所有的故事无论写多长,真正的对于存在的不信,只能通过描述细节,而不说;技术派的背后遥指空洞本身——两者手指碰在一起,是个整体。我们都不信,我对杨中所有的小说最记忆深刻的大概就是《沸腾》,那个瞬间我觉得我们要完了。大意是这句,这也是我的心理状态。有时虽然觉得在挤压爱情空间,却能够接受理解。就是这个不信使内部连接。
不能说一些出格的东西,就剩这两条巴别塔之路。走向分离了吗,也不会。等于说不信任,不要阻碍别人信。说也不能说全,于是对于爱情细节的描述成了众矢之的,技术派似乎对于女性存在关注低微。这些是与不是,不是重点。重点是不信。背后才能生出信。我们终究爱这个世间。
一点超越的东西,晦暗里的光。或想象中同类。看到沸腾,等同海啸归于平静。就像爱情爱倾向于异性,其实并非如此,只是说,大家都是中性,灵魂原始。这背后也并没有什么你来我往兵来将挡,是不同的倾向,然静默背后,思考本身,会发觉还是一回事。爱不爱不重要,信不信不重要。
活着就得了,活不起那也随意。
我也只能这么说,毕竟真实故事有线索费。导向不能有,指向整体的空是可以的。细节通往不存在,挤压它反而也很好,走在路上还是停在路上,可能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