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老师,立身之所便是:一间教室,守望一群学生成长;一块讲台,见证知识传承。

这一年给自己定下的一个目标就是:前半年,那间教室完成学生高中阶段的成长。7月12日,我们最后一次相聚,TA们满怀憧憬走向大学,看着已经长大的孩子们,有满足没有不舍。因为我知道,他们要去更广阔的天地去继续奋斗了。上半年的目标,在跌宕起伏里安然落地,我,平静的给它画上句号。
下半年,我们原路返回,迎接新的一群充满希望的孩子走进高中。7月26日,迎接新生注册,那天从上午6:30忙到中午12:00,喝了两瓶水,说了几百句重复的话:孩子,你是哪个学校的?分数是多少啊?嗯,请在这里登记一下信息吧!看到了很多陌生的脸、满怀信心的脸。
下半年,目标是:站稳讲台,回归地理。想在课上有所精进。恰逢新教材,有更多的尝试和思考。
就在此时遇见了教研网上张祖庆老师的一篇文章《我的“磨课”四部曲》。这篇文章我读了三遍,第一遍略读,读的的四个小标题;第二遍细读,读的内容;第三遍精读,读的方法。这篇文章,此时遇见,幸运至极。
一名特级老师的成长历程:备课,把“工夫”花在“功夫”上,反复练朗读、练板书、练批注。用一辈子备课,用一辈子试教。
他的“磨课”四部曲:
①听课:博采众长;
②追课:寻找自我;
③晒课:敞开自我;
④裸课:超越自我。
张老师说只要有机会就去听专家讲课。听完之后的深化真的让我为之一震,也就是这里,给了我深刻的启发。
听课、写课堂实录,然后还原到教学设计,在对设计进行深入研磨,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专家的课,进行“追课”:
一是微格研究。从“导课艺术”“问题设计”“理答技巧”“朗读指导”“课堂激励”“读写结合”“结课艺术”等维度,归类研究,提取策略。
二是还原研究。试着将名师的课堂实录还原成教学设计,再在“教学设计”的边上,写出“设计意图”。就这样,实录——设计——理念,一步一步逼近名师教学设计的内核。现在想来,研究名师实录的过程,实际上相当于练习书法的“读帖”。“读帖”久了,写字就有了心得。教书亦然。
总觉得自己听课之后就只是停留在了教法上的总结。今儿这篇文章让我有了再一步深化、细化的方向!
每次听完洛阳市教学研讨课,我们教研员石老师总会组织县里老师们做一节研讨课的模仿课。现在,终于体会到了他的良苦用心。
想要上出好课,就得先从别人的优课中获得经验。想要让自己的课有质量,那就一点一点雕琢。我还记得他在我参加学校的赛课中给出的那些建议和意见。对于课,我始终在表层,没有深入去思考自己该去努力的纵深方向。
摒弃浮躁,真正扎扎实实的在课上做研究,把“工夫”真真的花在“功夫”上,练板书、做课件、重设计、写反思、总结提升,这才是最有质量的努力。这一轮教学,我想好好的把课教好,把地理活动做出质量。
方向明确、扎实务实、认认真真站好那块讲台,让地理课堂变成我们师生之间都津津乐道的趣味十足的课堂。
看到一位特级教师就那么细致的写出自己如何一步一步进步的时候,深刻感受到每一份成功都有一股独特的真实的努力在支撑。
一个人,想要走得远,必须寻找适合自己的路。我们不停的学习,最后就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遇见更美好的风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