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起读《红楼梦》的那个晚上,黛玉死了,有人在哭她,说些“好物不堪劳”之类的怜惜话,我也替她遗憾,她是个美人,还会写诗,世间再不好,她还小。我没哭,她只是身体不好,又病了一场,这一次,药失效了。但是,看到宝玉被众人哄着吹吹打打地成亲,就在同一个家里头,就在别人哭着黛玉的时候··· ···又想起黛玉死前好像唤了声宝玉,而宝玉在成亲之际也问起了黛玉的病情,我忽然读不下去,就在床上捶着床大哭了起来,眼泪怎么也止不住,一捧起书来就想哭。中间隔了好多天,才敢接着往下看,看到宝玉哭林黛玉,又哭。
其实,那时年纪还小,并不懂得什么两情相悦、海誓山盟,只是觉得他们两个,太不应该。明明互相喜欢,却一直互相伤害,明明互相牵挂,却终于阴阳两隔。又世间的观念竟似比情还深,贾母曾经那么宠爱外孙林,最后却是那样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
我一直觉得,写作是一个很私人的事情,读书也是。但不管是写作者还是读者,大家苦苦寻求的无非是一种认同感,它无关宗教,种族,政治倾向,甚至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我相信很多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受,有时候明明连作者的名字都记不住,可能他远隔重洋,可能她比自己早出生好几个世纪,只是因为眼前的文字,就觉得他们很亲切,彼此仿佛相识多年却又素未谋面的老友,有着一套不为旁人所知的密语和暗号。
所以我想,一本书读到落泪,写的那个人哭得应该比我还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