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0-02-01

2020-02-01

作者: 光影尘迹 | 来源:发表于2020-02-01 21:27 被阅读0次

表演,其实,我们一直都在演戏。建构信息,我们日常所依赖的记忆其实是一个骗子!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社会日常行为,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被认为一种特定的表演行为;

它们的出现绝不是孤立的,它们是在特定环境下存在的产物,都带有浓厚的、迎合社会期望的成分。

为了达到这种社会期待,人们就必须表演。

可能表演这个词用于日常生活中会显得虚伪做作。但,事实上,心理学的表演可能和你理解的不太一样。

自我表演(self presentation)也叫自我展示,它是指人们在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时所做的显露。

在这样的定义下,你会发现表演并没有负面意义。相反,它太正常了。

以至于,可以说,人们的日常行为往往都不是自己的本能反应,而是一种自我表演。

为什么会这样?

在社会互动和人际交流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角色和对方的角色常常有一种期望——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大家心里其实都有数。如果我们想让自己的举止完美地达到期望,很多时候就需要依靠必要的“演戏”。

同样的,在不同的特定环境里,如果社会期望不一样,则需要人们转换进行不同的表演。

人们致力于这样的表演,以管理营造来支撑我们的自尊并检验我们的自我形象(Schkenker &Weigold,1992)。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想让他人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印象,所以自我表演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社会心理学家Jones(1982)总结出了6种自我表演的策略:

·自我抬高(self promotion),通过行动或语言把自己的正性信息呈现给别人,

·显示(exemplification),向他人显示自己的正直和有价值,引起他人内疚。

·谦虚(modesty),故意低估自己的良好品质、成就和贡献。

·恳求(supplication),向他人表达自己的不足与依赖,引起他人同情。

·恫吓(intimidation),用威胁的方法使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逢迎(ngratiation),说他人喜欢的话,俗称拍马屁。

自我表演是印象管理的核心,为了给别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我们经常会使用上述的策略。

同样的,在社会交往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演员。我们演绎着我们自己的剧本,同时也参与在别人的剧本中。

而在他人的剧本里,需要我们进行自我检控。

自我检控(self monitor)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他人自我表演的线索来对自己的自我表演加以控制,也就是说据别人的表现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M.Snyder(1987)和Fiske(1992)等人对自我检控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指出高自我检控的人善于自我表演,能根据情境和他人的需要来塑造自己的行为;而低自我检控的人不善于在别人面前作表演,不看重情境与他人的影响,表达的是自己真实的态度与感受。

而我们中国人的自我检控能力较强,比较在乎他人的要求与期望,所以我们中国人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较强。

相应的,不同自我检控程度的个体在生活中采取的适应方式不同。

Snyder发现,在工作选择方面,高自我检控的人喜欢工作角色明确的工作,而低自我稳控的人则选择与其自身人格特征相吻合的工作。

在工作中,高自我检控的人常常刻意地使自己符合工作的要求,他们适合做的工作包括法律、警察和公共关系;低自我检控的人则常常按自己的兴趣和动机去工作,他们适合做的工作包括研究、艺术等。

与自我检控紧密相关的是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Schlcker(1994)在他的《印象管理》一书中给出的定义是:人们总是试图在别人面前表现出自己好的一面,以便使他人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印象。

而Erving Goffman在他的《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中,提出了印象管理的实际操作策略。

Goffman认为,印象管理,实际上就是“一个日常生活中演员的自我修养”问题。

生活中的表演者,其实和艺术舞台上的演员一样,仅仅依靠衣装和外表打扮,永远都无法成为真正的好演员。想成为一名优秀演员,戈夫曼研究了三种更为宏观的方法。

第一种被Goffman称为“理想化”,也就是说要搞清楚自己所处情境的预期,也即自己所在舞台的规则,严格按照理想的标准去表演。

第二是“神秘化”,就是把后台(真实的自己)藏好,不要轻易被观众看到。所谓距离产生美,这样才能保证你给别人留下的印象都是你在台前(表演情景)想表现的形象。

对我们而言,“神秘化”这一方法在互联网时代越发简单,既然自己想展现的形象和真实形象不同,神秘化就是必须要遵守的准则,隔绝了后台和观众,才能让观众对你台前的表演印象更深刻。

最后一点是好好挑选剧组伙伴(在同一个场景中和你一起表演的人)和观众。

所谓“挑选观众”是指在不同的观众面前得表演不同的剧目,就好比“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一样。

如果难以选择,还可以通过隔一段时间更换一批观众的方式达到这一目的。

上面所表述的,是“拟剧理论”的一些观点,它是一种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人际传播情景论,渗透于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

也正如莎士比亚《皆大欢喜》中所述的那样:“整个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男女不过是这舞台上的演员,他们各有自己的活动场所,一个人在其一生中要扮演很多角色。”

你是否同意下面的这段陈述

记忆就好比大脑中的一个储物箱,我们将各种材料储存在其中,日后需要时可以再从中拿出来。偶尔,有些东西也会从“储物箱”中丢夫,那时我们就说我们忘记了。

大约85%的大学生同意这种观点(Lamal.1979)。就像一则杂志广告中说的那样,“科学已证实,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可以非常完美地保存在记忆中。”

事实上,心理学的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我们的记忆并不是我们记忆库中所存信息的精确复制品。相反,我们会在提取信息的同时对记忆进存建构。

就像古生物学家根据化石推断出恐龙的实际样子那样,我们也是用自身当前的感受和期许将许多不连贯的信息碎片整合起来,重构我们的过去。因此、我们可以轻易地(无意识地)修正自己的记忆、以使其更符合我们当前的认识。

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这个题目的答案选b”。但当老师公布正确答案是c的时候,我们会迅速地反应道:“我就知道是选c。”

记忆与读书不同,它更像根据不连贯的笔记片段写一本书。

五年前,你对核能源/转基因指有什么观点?你又是怎么看待你们中国共产党的?你是怎么看待你的父母的?

如果你的态度改变了,那么你认为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呢?

一些研究者研究了上述问题得出了今人气馁的结果。那些态度发生了改变的人,常常坚持认为自己一直以来都是这样想的。

达里尔·贝姆和基思·麦康奈尔(Bem&McConnell.1970)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学生中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内容是一个关于学生控制大学课程的问题。一周之后,这些学生同意帮忙写一篇短文以反对学生对课程的控制。写完文章之后,他们的态度转变为极力反对学生控制。

当要求他们回忆在写文章之前自己是如何回答问题的、学生们表示“记得”自己当时的观

点和现在的相同,并否认受到了实验的影响。

在观察到克拉克大学的学生同样否认了他们先前的态度之后,研究者威克森和莱尔德(Wixon &Latrd,1976)发表评论,学生们改变自己态度的“速度、程度和确定性非常今人震惊。”

正如瓦利恩特(Vaillant.1977)在对一些成人进行追踪研究之后所得出的结论,“毛毛虫化茧成蝶之后会认为自己小时候是小蝴蝶,这种事太常见了。成长和成熟把我们都变成了说谎的人。

旅行只有在回味时才是迷人的。­——保罗﹒泰鲁

积极的记忆建构的确可以美化我们的回忆。米切尔相汤普森(Mitchell&Thompson.1994.1997)及其同事指出,人们经常会给回忆蒙上一层玫瑰色——他们把一些细小的令人愉快的事回想得比实际所经历的要美好得多。

无论是参与了为期三周的自行车旅行的大学生,还是参加了澳大利亚旅行团的有点年纪的成人或是度假中的本科生。他们都报告说喜欢自己的旅途但是他们在之后的回忆中,对这段经历的评价却更高了,将一此不愉快的或者无聊的事情最小化,将令人高兴的事情留在了脑海中。

对于任何积极的经历,那些愉快的感觉有的存在于我们的预期里,有的存在于实际经历中,还有一些则留在玫瑰色的回忆里。

可以说,我们现在的观点是经过改良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将自己的过去回忆得与其实际情况更加不同。

这种倾向可以解释一组比较一致又令人困惑的发现:平均来看,那些参加心理治疗、减肥项目、戒烟和锻炼的人实际上只表现出了适度的改善。但是他们通常报告说有很明显的收益(Myers,2010)。康书和罗斯(Conway

&Ross,1986)解释了为什么人们花了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在自我发展上,因为他们可能这样想:“我现在可能是不完美的,但是我在此之前更精糕,而且这些努力确实使我受益。”

建构着我们自己和我们的世界的记忆,重构着我们过去的态度和行为。我们选择性地注意,解释和回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甚至改变我们的过去使其符合我们现在的观点。

我们让记忆按照期望的方式发展,或许,虚荣真的和我们的记忆开了一个可怕的玩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0-02-0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mzx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