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轻时,也就是80年代初,我也是个狂热的歌迷,特爱听,也爱唱,不过只是躲在屋里对着录音机自唱自乐,并不敢在人前唱,因为知道自己五音不全,也还有点自知之明,免得别人听后说三道四,影响自己的心情。
那时手提的录音机很少,记得我们村子就我买了一台,200多块。为了买录音机,我足足攒了一年的工资(每月工资48元)。因为热爱所以不顾一切。
当时有一种说法叫:买起录音机,买不起磁带,一盒原声的磁带要十几块。买不起原声带就买复制带,5块钱一盒,就这样也是有计划地买,要不然一年下来也是个不小的开支。
有时候找熟人,看谁有录音机,相互交换着听。我那台机子是双卡带录音复制的,如果遇到本喜爱的带子,就跑到县城的音像店,买盒空白磁带(2块一盒)。自己把歌曲复制下来,再把带子还给人家。这样往后就可以慢慢地欣赏,细细地品了。
80年代初期,在农村没有电视机,录音机也是高档产品,稀罕物,如果谁结婚时能买台录音机,那三村五里都会传遍。很多人都羨慕不已。
我因为有台录音机,在单位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同事,他们一有时间就会三三俩俩地来我宿舍玩,为的只是能听听"流行歌曲"。过过歌瘾。有时一时兴起,在我那也能蹦几下"迪斯科"(一种流行舞曲)。
80年代最激动人心的是"歌舞晚会",那闪烁迷离的舞台灯光,那震人心魄的"迪斯科"舞曲,那歌迷们狂热的气氛,还有那百听不厌的流行歌曲。
就单单是几天前剧院门囗那巨型海报,就让歌迷们兴奋不已——"xxx巨星文艺晚会",票价2块,在当时买东西是按分和毛计算的,2块钱已经是很奢侈了。
虽然经常淘醉在录音机里听"流行歌曲",但也很希望一睹真正"歌唱家"的芳容,所以也就不吝啬那2块钱,大家伙会不辞劳顿地在剧场售票处排队买票,争取买个好座位,也不辜负了那一天多的工资。
那年月听最多的是"港台流行歌曲"。特别是苏芮的"酒干瓶卖我",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以及台湾校园歌曲等,我都是我们年轻时的最爱。
不知多少年前录音机已退出了历史舞台,那些年在印象中我似乎也换了好几台录音机,最后一台至今还保留着。那些歌唱家的磁带也都保存着。
时光如流水,几十年过去了,不知那台录音机是否还能唱"流行歌曲",也不知磁带里那些歌唱家们还能否唱出我年轻时对他们的挚爱。
有时间,有心情时拿出来试试,也怀怀旧,找找年轻时的感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