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给我的一大收获就是让我更谨慎的看待问题了。不再敢非常肯定的给一个事物下判断。从非黑即白的思考方式过度到概率思维,从单一视角过度到多视角看问题。原来都是凭感觉下结论,现在是就算经过了认真思考也不敢说的那么绝对。原来是觉得自己很牛逼,现在是知道了自己其实一点都不牛逼。读书使我看清楚了自己,让自己可以找到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你只是个普通人,原来还曾天真的以为自己是外星人,我想应该不止我一个人有这种想法吧。
这个世界相对于我们是无限大的,就算你认为你已经把认知范围内的东西都弄明白,你也要知道总还有你认知之外的东西啊。用有限去对无限,我们有的只应该是敬畏。无知才会生成狂妄。
我们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认知着这个世界,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主动的叫探索,被动的叫经验、教训。你看到的世界很小时,会感觉自己很强大,当你看到的世界很大时,才会感觉自己很渺小。大与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学会客观的看。那什么是客观的看世界呢?我回答不上来了。与之对应的应该是主观的看,主观就是从你自己的视角出发,那么客观的看就应该是除了你的视角的其他视角看。你的视角只有一个,而其他的视角却可以有无数个。这样看,要客观的看问题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你根本就不可能跳出自己来看问题,更别提用无数个视角了。所以我们无法做到完全的客观,最多只能做到模拟多个视角。你要模拟他人的视角,就要对他人有个了解。所以多视角这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更多的经历才行。你了解的东西越多,你才能越真实的模拟出他人的视角。对事物进行更全面的判断。更多的经历让你可以有更多的视角,而更多的视角又可以让你有更多的经历。这是一个正向促进的循环。
我现在认为我每天写东西就像是开盲盒,在写之前我也不知道我会想起些什么。只有写完之后才知道写了什么。我这样写有什么用吗?我做事都是有很强的目的性的,要有个合理的解释我才做的踏实。
我总说,思考就是一个自我构建的过程。而建设的过程在开始时你是看不出他最后会成为什么样子的。这是要有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你最终会成为什么样子,会随着积累的增加慢慢的显现出来。这个过程是缓慢的,并且需要你在过程中不断修正的。做一件暂时看不出结果的事情是需要有很强信念的。支持你在暂时看不到结果的这段时间坚定的走下去。
我总是心有不甘,不甘心我的一生就是这个样子,我相信我可以更好。但我也不知道我会走到哪里,会走多远。但我至少相信,只要我行动,就可以让我不会停在原地。与其停在原地,听天由命,不如尝试一下走出去。有时也会感叹人生的短暂,到了一定的年龄周围的人就会陆续的离开你。也会后悔自己为什么不早些感悟到一些道理。如果我早些做一些事情,我的人生也许会大有不同。但反过来想,这又有什么不好呢,没有之前的经历,也许你现在也不会成为这个样子。说的宿命论一点,也许一切早已是命中注定。我们从未能改变什么,我们只不过是个承载物而已。但不管是个啥,也得是我认为是才行,这也许就是我最终的主动性吧。
我现在打的每一个字都是我生命大厦的一块砖。只不过我自己都没有这座大厦的图纸,这座大厦纯粹是边设计边施工。但这也是一种必然,因为在建造的过程中你的想法会不断的改变,自我的迭代就发生在成长过程中。大胆的施工,大不了错了再出变更。这就像在我小的时候,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我会成为现在的这个样子。那么现在的我,也不可能想到以后的我会成为什么样子。我大概率会知道我明天会干什么,但我绝猜不到我明年这个时候会干什么。为什么时间创造这么大的不确定性呢?就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会产生更多的可能,当可能多到一定的程度,我们就无法预测了。
闭上眼你可以想象你在遨游宇宙,但是睁开眼,你原来在哪里你还在哪里。再美好的理想最终也是要回归现实。现实就是你每时每刻都有很多的问题需要你解决。比如现在我的腿痒痒了,需要我去挠挠,这只是个简单的,随手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你下意识的就可以完成,但他也是一个问题,再有你需要思考中午吃什么,这个问题相对就没有那么简单了。需要你考虑家里有什么,孩子们想吃什么,然后再综合考虑一下决定到底吃什么。
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决定了她的一生是个什么样子。单个问题可能还造不出多大的区别,但是问题多了,区别就看出来了。就像盖房子,一块有问题的砖不会影响整体,但是坏砖多了,房子就要出问题了。
你思考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明确你的思路、想法。把点状的想法,通过思考让她们连成线,再由线到面,最终变为立体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