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伊始,学校为教师们送上了一场听觉、视觉、思维的盛宴,让我们在听中看,在看中想,在想中悟,在悟中得。
王家文老师的素材型班会让我明白,生活中的片断都是班会素材,老师要善于捕捉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一个小故事/小活动/小场景来解决,它远比讲道理来的实在,比你劝说有效。一次拍卖会让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班级活动,最让我佩服的事拍卖会的后续工作,老师积极跟进学生工作,手把手的传授方法,那份耐心,那份细心烙进我的心中。其实,班级卫生责任到人,我们班使用方法与此相似,但出现问题却不少,收到的效果与王老师的相差甚远。我只负责分工,值日是学生,监管是班长,对于个别好的孩子也是随意的口头表扬,和极致相差甚远。谁懈怠慢工、偷懒耍滑我就简单解决————罚值日。而王老师对待同样的问题,都是和孩子一起产生分析问题的原因,为学生出谋划策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对于孩子的进步用放大镜的效果去处理,在班上乃至学校大力表扬,为学生创造条件刷存在感,让学生深深感到自身的价值,自己被需要,被尊重的骄傲,这样动力才会充足,干的才有劲儿。我与此相悖的处理方法,让学生处在厌恶状态中对工作应付了事,长此以往每次值日我不得不亲临现场,不然,当天必被扣分,这样劳力伤神还心情差。
方老师和班级熊孩子的故事更是让我醍醐灌顶。首先方老师遇到这些学生产生问题是冷静的,然后找关键点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从内心从思想上受到强烈的震撼,从而自觉转变。我又想到现在自己班级的熊孩子,一个带助听器有听力障碍的孩子,因为这一特殊的原因,平时班级学生对他更多的照顾,有什么事都让着他,迁就着他。父母也怕孩子在学校受委屈,怕孩子不合群,对他要求比较松,结果导致这个孩子纪律比较涣散。上课和要好的同学搞小动作,听力不好,还不主动听讲。课间不停地追跑,主动招惹同学(因为怕把他的助听器不小心碰坏,一般孩子不和他进行有肢体接触的玩耍),经常有同学告状,我说他也不犟嘴,但下次照样如此。更有甚者,有一次美术专业课,他用水粉颜料摸到同学衣服上,了解事情的经过还是因为他主动拉别人,我就忍不住对他大吼,事后让他道歉并把带有颜料的衣服拿回家洗。现在想想他虽然道歉,我知道他是惧我,并不是从内心深处的接纳、改变。对于处理熊孩子的事我过于急切地寻求结果,没有找事情的关键点儿,也没有通过活动式体验让孩子真的改变,而采用高压的方式,虽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没有连根拔起的影响力。
两位专家来自不同的地方,讲课的内容不同,但成为名师的他们都具有相同的优点:冷静、耐心、幽默、有恒心。虽然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