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阅读《双重冲击》,读完了第八讲《战略脱钩与大国博弈》。这一讲聚焦于当下国际关系中最敏感和重要的问题之一:美国为何公开将中国列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并积极推动关键领域的脱钩与排斥?作者李晓教授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美国在全球力量格局变化中的战略焦虑,指出“脱钩”不仅是技术、贸易层面的行为,更是一种深层次的全球权力重塑手段。
第八讲不仅展示了美国战略调整的背景和动机,还揭示了这种脱钩行为背后隐藏的“再全球化逻辑”——即美国并不是要退出全球化,而是要重塑一个排除中国的“新全球化”体系。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美国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对中美关系和全球秩序意味着什么?对我们又有什么启发?
本文将结合《双重冲击》的观点,通俗地解释这个问题,并试图从战略、技术、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多个层面,理清美国行为背后的深层逻辑。
一、为什么美国开始把中国当成“威胁”?
从“合作伙伴”到“头号对手”,美国对中国的认知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种转变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美国对中国长期发展所带来的系统性冲击的逐渐反应。
(1)中国崛起速度太快,超出了美国预期
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WTO)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制造业、出口、基础设施建设都呈现“跳跃式增长”。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如5G、电动车、人工智能、卫星导航等,中国开始从“追随者”变成“并跑者”甚至“领先者”。美国原本以为,中国即使发展得快,也会始终处于“二线”,不会威胁到自己。但现实是,中国的经济总量已接近美国,科技实力也日益逼近。
这种赶超速度让美国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之后,美国自身增长放缓,而中国却在全球金融和产业链中越来越强,这种“此消彼长”的对比,构成了美国战略焦虑的根源。
(2)中国不只是“融入”,还在“塑造”全球体系
中国不仅参与全球化,还在积极打造新的国际合作平台,如“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金砖国家机制等。这些行动让美国担心:中国不再是一个单纯“听从规则”的国家,而是试图“制定规则”的力量。
这种“全球影响力的转移”是美国最为警惕的变化。对美国来说,全球秩序的设计权是其霸权的核心。如果中国也有能力塑造秩序,那美国的主导地位就会被动摇。
(3)制度差异让美国感到不安
中美在制度上的不同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美国代表着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而中国是国家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没有照搬西方制度模式。美国原本寄希望于“经济自由化带来政治自由化”,但中国的发展路径打破了这一预期,反而展现出一种“不同制度也能成功”的可能。
这种挑战不仅是经济层面的,更是意识形态层面的,让美国从心理和战略层面感到“不安全”。
二、美国推动“脱钩”的战略目的是什么?
将中国列为“头号威胁”之后,美国并没有简单地对抗,而是系统地推动“脱钩”策略,尤其在科技、金融、能源、安全供应链等关键领域。它背后的战略意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阻断中国继续成长路径,设限“技术爬坡”
美国深知,技术是一个国家持续崛起的关键。从智能手机芯片到高端光刻机,从卫星定位到AI算法,美国都在对中国实行精准打击与封锁,试图在核心技术领域设下“天花板”。
这种做法并不是为了“保护自己”,而是防止中国通过技术突破实现对美国的实质挑战。特别是在“卡脖子”技术上,美国通过联合盟友限制出口,实质上是在扼杀中国的成长路径。
(2)重组产业链,建立“安全、可信”的小圈子
新冠疫情和俄乌战争让美国意识到全球产业链“过度依赖中国”的风险。于是,美国提出“近岸外包”“友岸外包”,将关键产业链转移到本国或盟友(如日本、韩国、越南、印度等)手中。
这不是简单的经济转移,而是构建一个“地缘政治信任体系”,通过产业链“选边站队”,把中国排除在核心供应链之外,从而削弱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枢纽地位。
(3)拉拢盟友,共同构建“价值观联盟”
美国不仅自己脱钩,还鼓动盟友“集体行动”。比如:
• 建立“芯片四方联盟”对抗中国半导体产业;
• 推出“印太经济框架”(IPEF)排除中国参与;
• 在技术标准、数字规则方面主导制定新规则。
通过打造“志同道合”的小圈子,美国试图形成新的全球秩序体系,把中国排除在规则之外。这其实是一种软性冷战,比过去的军备对抗更为隐蔽而持久。
三、脱钩真的可行吗?中国怎么办?
美国推动“脱钩”,从战术上可能会造成中国一时的困难,但从战略上来看,这也未必是一件坏事。对中国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一种倒逼创新的机会。
(1)自主可控成为刚需,“自主化”不是口号
在芯片、核心软件、高端装备等领域,中国必须加快布局,形成一套自己的“技术底盘”。这不仅是为了安全,更是为了未来的战略空间。比如华为在被打压后,反而加快了“鸿蒙系统”“麒麟芯片”的推进,就是典型的“倒逼创新”。
(2)构建内外“双循环”新格局
脱钩并不意味着闭关锁国。中国要做的是把国内大循环作为基础,提升内需和创新能力,同时继续维持对外开放的战略韧性,特别是与欧盟、东盟、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合作。
(3)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与规则制定
中国不应回避国际博弈,而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事务。例如在气候变化、数字治理、公共卫生等领域提出中国方案,与更多国家建立互信,打造“命运共同体”型的全球合作网络。
结语
脱钩不是“断交”,但意味着结构重塑。
美国公开将中国视为威胁,推动关键领域脱钩,并不是短期情绪化行为,而是一种结构性战略调整。其战略意图非常明确,就是要减缓中国的崛起,重塑一个有利于自身的新国际秩序。虽然目前还不至于全面冷战,但中美之间的“结构性对抗”已经成为一个长期趋势。
但这场脱钩战争,并不会彻底切断中美之间的联系,也不可能阻止中国的发展。相反,它反而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强大自己,才能赢得尊重;只有独立自主,才能拥有选择权。
面对未来,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制度创新、思想开放和战略定力。正如李晓教授在书中强调的:“冲击不可避免,但选择如何应对,才是真正的分水岭。”对于中国来说,最好的回应,不是恐惧,不是对抗,而是坚定地走好自己的路,做全球不稳定格局中的“稳定力量”。这,才是我们最有战略价值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