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别人的朋友圈,知道丰润有一个冀东民俗院,看照片品出那些有历史、有底蕴,有内涵,有故事的冀东记忆,心中总是荡起涟漪,一直有去的想法。一个小院,一座老房,一本古书,一件物品,都让人向往。虽说路途有些远,但是诗和远方,就在脚下。今年的六月六日,有幸观来冀东民俗院观看“冀东民间艺术展演”,确实非常开心。
走进民俗院,就让人耳目一新。透过古老的文化音符,追溯冀东历史,分享现代艺术,共享夏日精彩,让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冀东民俗院坐落于丰润区石各庄镇四户村东庄子街南,这座晚清年间由本村村民李成富建造民居几易其主,退休教师侯宗友先生是现在的主人。他将这座农家老宅修整改造成民俗文化风情园,让小院更具有冀东特色。民俗院于2018年9月开园,主人取名“冀东民俗院”。冀东按历史说南有昌滦乐、北有丰玉遵,其实就是原来的唐秦二市。这里陈列着战国时期发明的房车,隋唐时期织布机,鲁班时代的木匠工具,明清时代的生活用品,现代出版的各种地方志应有尽有。130多年的老宅,依托现代网络平台和媒体引领,全国各地的参观者络绎不绝,或追忆乡情,或才艺展示,或摄影采风,或文化交流,每一位到访者,都会通过珍藏的物品,穿越时空,追回历史的记忆,不忘乡愁,传承中华文明。
三间小院,坐南朝北,面积不大,纵深很长。院子里写满光阴的故事,收藏中尽显历史的沧桑。听别人介绍,侯宗友先生不辞劳苦,历经千辛,利用10多年的时间,在冀东各地广泛的走访,收集和整理与三农有关的老物件,展示传统农耕文化历史脉络,传承中华历史文化记忆,真的为侯先生的历史文化的执着点赞。
2019年5月,唐山科普教育基地,2019年7月,民俗院被唐山学院列为“大学生民俗文化教育基地”,院子内还原了老冀东的民俗风情,院里分置垂钓园、禽畜园、果蔬园、葡萄园,主人将大院起名“润馨园”,墙上有诗词爱好者做的《润馨寓》、《润馨赋》、《润馨情》。
内有鱼池假山还有小菜园,墙上悬挂着筛子、簸箕,踅子还有木匠工具,各个年代的农具,牛娘子、套、夹板子、箍嘴;是内存放着三五牌挂钟、千层底布鞋,饭筛子、平贴叉子、盖帘和漏粉的工具,各种暖壶、水壶,梳妆台、桅灯、大盆、播种的葫芦、瓷瓶,还有各种书籍,冀东地区各地的地方志,应有尽有;窗户上粘贴着剪纸作品,牛车老套,惟妙惟肖。院内存放各种缸罐按大小有序排列;特别是秧歌搂子,第一次看到,听说丰润扭秧歌就用这个道具,这和昌滦乐的扇子丝巾是一样的功能。
上午九时,30多位艺术家和民俗艺术爱好者欢聚一堂。文化盛宴,精彩纷呈,民俗院里艺术之花竞相开放,唐山电视台、唐山晚报、燕赵都市报和各路自媒体的朋友参与互动,大院的主人,原唐山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候宗友登场致欢迎词。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唐山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冀东民俗顾问孟庆忠出场主持节目。专程从内蒙古来的83岁的老音乐家、中国扬琴专业委员会理事孙国亮教授即兴讲话,遵化文联杨树军主席讲话,贵军有限公司董事长潘贵军先生介绍400多年中国扬琴历史。
大约十点许,原汁原味原生态的冀东民俗文化展演演出开始了。潘贵军和他的队友们一起演奏扬琴三重奏《呔韵乡情》;武建国表演京东大鼓《送女人上学》; 国家级评剧非遗传承人,滦南评剧团团长王玉萍表演评剧《小院风波》;快板表演传承人艺术家张全表演《三打白骨精》、《吹牛皮》;国家级昌黎民歌传承人刘丽华表演昌黎民歌《捡棉花》、《小看戏》;唐山师院特聘教师姚艳红古筝独奏《云裳诉》;老冀东非遗十三香传承人滦南贾春青卿表演十三香,口才忒好,着实让人佩服;国家级非遗皮影传承人、乐亭皮影传承中心主任常淑娜《三边精迷》《剪窗花》;剪纸大师,玉田剪纸传承人臧树权表演剪纸艺术;昌黎地秧歌传承人常丽荣、刘书妤宣、李剑锋表演地秧歌:乐亭大鼓传承人于小洋表演乐亭大鼓《草船借箭》弦师陆涛;最后无伴奏合唱《冀东三枝花》、《冀东民俗院院歌》,指挥陈春和等人演唱到了极致。期间遵化文联主席杨术军赠书,锔瓷大师么爱强捐赠作品若干件。活动结束前院主候宗友给演员、摄影师、音响师发放证书,从院长手里接过证书,演员们开心地笑了。此时此刻,令人难忘,合个影吧!
十二点多钟,活动结束。休息片刻,午饭开始了。农家院、土特产,民俗午餐开始了,玉米、粽子、红薯、柴鸡蛋,老擓当上了服务员,热情周到,笑容灿烂!此时此刻,美酒佳肴,好友知音,开怀畅饮,无比快乐,这正是:
冀东民俗记乡愁,文物器具收藏多。初心不忘追溯源,传承文明笑蹉跎。皮影大鼓老呔影,鋸磁剪纸地秧歌。艺术展演叙乡情,美酒醉倒八方客。
感谢候宗友老师为大家创造展示、交流、认识的机会,作为特约摄影师,虽说很累,但多为大家拍些照片,留下珍贵的纪念是值得的。感谢朋友约我合影,使我我留下了这珍贵的记录。再此祝福各位老师,德艺双馨,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只顾给别人拍照,没和侯老师拍照,真的是非常遗憾,下次一定会再来,必须和侯老师合影留念,让我们共同祝侯老师民俗院越办越好!
2021.6.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