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经典: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参考译文:
所以说,人迎脉大于平时一倍,病在少阳(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大两倍,病在太阳(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大三倍,病在阳明(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大四倍以上,为阳气太过,阴无以通,称为“格阳”。
寸口脉大于平时一倍,病在厥阴(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大两倍,病在少阴(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大三倍,病在太阴(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大四倍以上,为阴气太过,阳无以交,称为“关阴”。
若人迎脉与寸口脉俱大于常时四倍以上,为阴阳气俱盛,不得相荣,称为“关格”。关格之脉盈盛太过,标志着阴阳极为亢盛,不再能够达于天地阴阳经气平和调顺的状态,会很快死去。
读书笔记:
本段通过“人迎脉”与“寸口脉”的盛衰对比,阐释三阳经、三阴经病变的脉象特征及预后判断,提出“关格”为阴阳离绝的危重证候,揭示了古代脉诊与经络辨证的深层关联,以及“天人相应”思想在疾病预后中的体现。
人迎脉:位于颈部(颈动脉搏动处),主候三阳经(太阳、阳明、少阳)病变,反映体表阳气的盛衰。
寸口脉:位于手腕(桡动脉搏动处),主候三阴经(太阴、少阴、厥阴)病变,反映体内阴血的盈亏。
关格脉的危重性,人迎与寸口脉均盛大四倍以上(“俱盛四倍以上”),标志阴阳离绝。 “赢”:脉象躁急无根,如《难经》言“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人体与自然界能量交换断绝,类似现代“多器官衰竭”。 预后:必死(“则死矣”),提示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丧失。
“一盛至四盛”尝试将脉象强度分级量化,虽未精确到现代血压值,但为中医脉诊客观化提供思路,如脉象仪对脉力、脉势的数字化分析。
将六经病变与脉象结合,形成“脉-经-证”一体化的诊疗模式,如太阳病脉浮、少阴病脉微细,为《伤寒论》六经辨证奠定基础。
人迎脉盛→三阳经病→对应交感神经亢进,如甲状腺功能亢进; 寸口脉盛→三阴经病→对应副交感神经紊乱,如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
通过压力传感器测量人迎、寸口脉的搏动力度,建立“盛数”与血压、血管阻力的相关性模型,推动脉诊科学阐释。
本段以“人迎-寸口”脉诊为纲,构建了六经病变的脉象诊断体系,通过脉势盛衰定位病位,预判疾病转归;以阴阳互根解释生理,以阴阳离绝阐释危候; 为急危重症的早期识别与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其思想不仅体现中医脉诊的精微,更为现代重症医学提供了“整体代偿观”的独特视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