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写在前面
前几天,我写了一篇反思文,叫《对反思的新认识》(链接如下:https://www.jianshu.com/p/402e3a1a3d54)。其中,举例做了我比较容易轻信别人的结论这个模式的反思。完成后,我又发给了月晓,在今天收到了反馈。让我进一步思考反思这件事的方法,并有了新的认知。
之前我的反思,曾经走向两个误区:
1. 只针对事件本身反思,好处是可以找到事情的规律,缺点是没有针对自己的行为模式反思,比较不容易做自我调整。
2. 在得到月晓的建议后,做出了调整改善。但太刻意地追求认知层次模型,以至于对自我的反思维度拔的太好,很难落地。
所以,反思中到底应该用什么方法探究假设、提炼规律,又用什么方法转化应用呢?
02. 探究的方法
月晓老师给出了以下两个建议:
方法1. 5 Why法
5 Why法,其实就是连续问为什么,通常情况下,就可以找到事情的根本原因,帮助我们加深反思深度。
方法2. 三小问法
出现情绪的时候,问三个问题:
这是谁?
这是谁的什么情绪?
这个感受对 to be(自己想成为的人) 意味着什么?
这三个问题,帮我们聚焦自己的身份,更容易更新信念。
03. 转化的方法
方法1. 两个问题
如果在反思中提取了一个经验,就可以问:这个经验下次可以用在什么地方?怎么用?
方法2. 33经验萃取法
拿一张A4纸,把它折成3分,再折成3分,变成9宫格。如下图:

按照上面的方式把任务逐一分解。
04. 反思实例:
事件
物业贴出通知,明天因为要修理主水管,会停水一天,希望大家把用水提前备好。 我请先生来做背水的工作,他答应了。晚上我回家时,发现没有接好水,先生也出去了,没在家。
我给他打了电话,问:你是不是没接水呀?
他当时正和朋友们在KTV唱歌,就说:你等一下,我出来一下。
当他出来之后,说:你今天晚上吃饭,难道吃的不高兴吗?
我的反思
1. 浅层
听到先生的话,我感到很困惑,觉得匪夷所思。因为我问出问题的时候,完全没有表达不高兴的意思,只是想说,我有一点累了,晚上不想接水,想请他回家之后帮忙接水。
可是他为什么会觉得我不高兴呢?
我是个说话非常直接的人,常常会以带有比较兴师问罪的、质问的口气和先生讲话。过往的这些经历使他形成了一种模式,一听到我以这样的口气说话,就立刻进入战备状态。
那我到底有没有生气呢?
我承认,我是有一点失望的,因为先生答应我的事情没有做到。
之所以觉得会有一点失望,也是因为,先生曾经做过很多类似的事情:答应的很好,最后却没有做到。这些过往的经历,也在我的大脑中留下了印记,使我一遇到类似的情况,不管事大事小,都会触发情绪,觉得有一点失望。
2. 自我模式识别
当和我关系非常亲密的人,没有按照我的期待去做事,我就会产生失望的情绪,进而做出责备的行为。有时,事情很小,我自己没有意识到,其实我有失望,也没有意识到,我说话的时候带有质问和责备的情绪。是潜意识驱使我这么做的。
为什么和我关系特别亲密的人,做的事情没有满足我的要求,我会失望,进而责备呢?
我是一个很挑剔的人,很喜欢批评人,很少赞美鼓励人。
为什么我很喜欢批评人,不喜欢赞美鼓励别人呢?
因为我是一个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缺点,而不愿意承认别人身上优点的人。
为什么我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缺点,不愿承认优点呢?
因为我不愿意承认别人比自己好。
为什么我不愿承认别人比自己好?
因为我是一个不是特别自信的人。当别人身上发生了不好的事情的时候,我会立刻拿这个不好的点和自己比较,然后觉得我比他强,以此来找到自己的自信。
为什么我不自信呢?
因为我习惯于否认自己,没有安全感。因为我不相信,我可以同别人一起变好。因为我把身边的人,都当成竞争关系,而不是协作关系。
为什么我对和自己关系亲密的人,表现的尤为明显呢?
因为我对他们付出的很多,所以,也希望他们能给予我同比例的回报。
为什么我对他们付出了,就需要获得同比例的回报呢?
因为,我认为同比例的回报才是表达爱的方式。因为我在爱里,没有足够的安全感。
总结一下,我有以下两点错误的假设:
1. 我把身边的人,都当成竞争关系,而不是协作关系。
2.我认为,收获同比例、甚至更多的回报才是表达爱的方式。
3. 转换
采用33分解法,来完成自我模式的调整。
针对第一个错误的假设:
1. 识别情绪
1.1 问自己:这是谁?
这是一个把身边的人当做竞争对手而不是协作伙伴的人。
1.2 问自己:这是谁的什么情绪?
这是一个错误地定义爱的人的失望把身边的人当做竞争对手而不是协作伙伴的人的嫉妒的情绪。
1.3 问自己:这个情绪对我想成为的自己(to be)有什么影响?
我想成为一个不断扩大自我认知疆界、可以和世界无限融合、极度自洽的幸福的人。
我现在错误地认为,我身边的人,都是我的竞争对手,不是我的协作伙伴,我产生了很多的内耗,没有价值。我现在的想法,让我没有办法走到我想要成为的自己那里去,所以我要调整信念。
2. 调整信念
2.1 问自己:为了成为我想要成为的自己,我要相信什么?
我要相信,我身边的人,其实都可以成为合作伙伴。
2.2 问自己:还要相信什么?
我要相信,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开放心态,吸取别人身上值得学习的点,整合成自己的。
2.3 问自己:还要相信什么?
我要相信,人脉,是最重要的资源。 团队协作,可以让势能升级。
3. 学会赞美
3.1 雨悦赞美模型,学习起来。
3.2 每天赞美自己30条(语音写作时做)。
3.3 每天赞美先生和女儿各20条(语音写作时做)。
3.4 群内小伙伴们,用赞美模型赞美他们,每周2次。
3.5 对同事,用赞美模型赞美他们,每周1次。
针对第二个错误的假设:
1. 识别情绪
1.1 问自己:这是谁?
这是一个不肯接受对方没有做到自己的要求的人。
1.2 问自己:这是谁的什么情绪?
这是一个错误地定义爱的人的失望的情绪。
1.3 问自己:这个情绪对我想成为的自己(to be)有什么影响?
我想成为一个不断扩大自我认知疆界、可以和世界无限融合、极度自洽的幸福的人。
我现在错误地认为,我付出了很多,你也要付出同样多、甚至更多,才代表你爱我,你对这个家庭负责人,我无法接受你答应我的事情没有做到,我现在的想法,让我没有办法走到我想要成为的自己那里去,所以我要调整信念。
2. 调整信念
2.1 问自己:为了成为我想要成为的自己,我要相信什么?
我要相信,别人没有完成自己的要求,没什么不可原谅的,他可能有一些理由。
2.2 问自己:还要相信什么?
我要相信,当我为对方付出的时候,我只是单纯地想对对方好,并不是为了期待他要为我付出更多。
2.3 问自己:还要相信什么?
我要相信,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疆界,实现自我完善的的一种意愿。
3. 换位思考
3.1 如果我是先生,当我听到他质问的口气,我会怎么想?
我会不开心。
3.2 如果我是先生,我为什么会没有接水?
因为我的时间来不及接水。
因为我忘记了。
4. 提升场景觉察力
4.1 列出我容易责怪他人的事情清单
4.2 每次出现责怪他人的情况的时候,反复看清单,提醒自己,反思觉察,多多训练。
网友评论